为什么说我国的观赏石艺术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这2点来了解一下
一代文豪 ……奇石上展现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藏石欣赏,我的珍品之一:一代文豪
虽然在我国赏石文化起源较早,赏石文化在唐宋时期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但是观赏石艺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会是会这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2个方面来理解。
1,中国赏石活动开始较早,形成成熟的赏石理论却比较晚。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书经》中有一篇记载石头的文章《禹贡》,这是目前最早的记录关于观赏石的文字记载。《禹贡》中记载在大禹统治的时期,在泰山附近居住的的人把泰山怪石作为贡品进献给禹王。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秦始皇的阿房宫以及汉武帝的“上林苑”中都有大量的奇石、怪石来设置景点。这么说来中国有记载的的赏石历史已经有将近五千年了。
从隋朝开始赏玩怪石、供石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宋徽宗的引导作用,赏石活动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主要的文娱活动之一,同时也把赏石文化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期的大书法家米芾酷爱奇石,他被当时的的人们成为“石痴”。米芾在总结前人赏石心得的基础上提出了“瘦、透、雅、秀”的赏石理论,后人在米芾的赏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逐渐形成了“瘦、漏、透、皱”赏石要诀。“瘦、漏、透、皱”四字要诀适合于以灵璧石为代表的传统观赏石审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赏玩的石头也是以传统赏石为主,到了近代人们开始赏玩有色石种,传统的赏石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赏石审美的指导需要, 到了现代“形、色、质、纹、韵”终于应运而生,“形、色、质、纹、韵”可以很好的概括观赏石的外在形态。
传统赏石理论的形成还没有一千年的时间,现代赏石理论的形成才几十年时间,传统赏石理论只适合于一部分观赏石的审美指导,现代赏石理论可以适用于所有观赏石的的审美指导。大家可以想一下,现代赏石理论刚提出来几十年,怎么可能就完全成熟了呢?经常玩石头的石友,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现代赏石理论太宽泛了,具体来讲很难把握。
福建东山岛有块奇石,风一吹就摇摇晃晃,却历经大地震仍安然无恙
提起福建海岛游,很多游客都是直奔厦门鼓浪屿去的,其实福建还有不少景色优美的小岛,漳州市管辖的东山岛就是一个景色非常不错的岛屿,它的面积有220.18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海坛岛的福建第二大岛,比面积158平方公里的厦门岛还要大,远大于只有1.91平方公里的
2,赏石实践中具象审美贯穿了观赏石的历史,对于观赏石抽象美的鉴赏才刚刚开始尝试。观赏石是浑然天成的,其外在形特更是变化万千,没有所谓的艺术风格,只有石种本身自带的一些特色。我们大家都知道,艺术美分为具象美和抽象美,我们大家对具象美的艺术美比较敏感,对于抽象美的艺术美比较迟钝,这与我们接触的审美较育有关。具象美是对形体的认知,抽象美是形而上的认知,是对物体线、点、面、块和色彩等抽象形式组合所体现出来美好一面的认知。具象美的东西,因为有很多标准的参考对象,因此比较好把握;抽象美的东西需要我们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感性认知,有的人即使经过专门的训练也理解不了。
大部分的观赏石的外在形体和画面都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少量的观赏石的形体和画面可以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找出具体的“对应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观赏石抽象美的鉴赏才应该成为观赏石高鉴赏的主流。就目前现状来说,对于观赏石抽象美的鉴赏人才非常稀缺,这是因为在赏石界受过专门美学训练的人才也较少的缘故。看一块石头像什么是最基本的审美,高级的审美一定不能纠结于石头多像某一个东西,因为观赏石本身反映的是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岩石偶然形成的一种状态。我们欣赏的就是这种状态之美带给我们的震撼,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观赏石像什么东西,这样的审美理念是与自然美相悖的,当然不能提倡。
一种艺术形式的成熟必须具备相对完美的审美体系和创作技艺高度。观赏石艺术虽然是以发现为主的艺术,人为创作参与的程度相对较少,但是赏石艺术仍然要符合这样的原则。目前现代赏石的审美理论刚刚提出几十年的时间,观赏石生审美体系存在着很多不足,更谈不上完美;对于观赏石(奇石)作品的创作手法也非常单一,现代观赏石(奇石)开发只是刚刚几十年的时间,对于观赏石(奇石)作品的创作和开发还在摸索之中。综合来讲,目前观赏石艺术还是处于什么初级阶段。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本文源自头条号:贰哥奇石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玩石头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我觉得是这三点!
对奇石圈中形形色色的玩石人来说,大家玩石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无论石友是为何而玩石头,对于他们来说,玩石最大的乐趣无非是以下这些!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捡漏 甭管经济实力好或一般的石友中,淘石头最大的乐趣便是捡漏。对于他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