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世界大自然的造化

颐和园内寻奇石,“青芝岫”的俗名为何叫“败家石”?

09 06月
作者:奇石馆|分类:奇石

玩石水平难提升?可能是你不够吃苦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动动手,点击右上角“关注”,奇石圈与你一起玩转奇石! 俗话说得好:"受不得苦,享不得福",若吃不了苦,怎么能取得成功呢?玩石人也是如此,那些玩得好的石友,大都吃过以下这些苦! 坚持的苦 记不得在哪儿看到一句话:坚持很苦,但人生没有更快的路。对于

在古人眼里,石头是天然之物,饱受日月之精华,用石头做镇宅石也就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其间的摆设和内涵更是讲究。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却蕴含着自然界千百年的特殊磁场,皇家更是看重石头中的玄机,于是,在昔日的皇家园林中,我们会发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奇石。它们有些作为装饰布景,有些作为帝王祈福镇国的“宝物”,这些石头为什么这么神奇?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是世界上最为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自公元1151年金主完颜家族迁都燕京,历朝历代均有修建,直到1750年乾隆帝为庆祝母亲的寿辰大规模改建扩建,才形成今天颐和园的规模,整个园区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清代“三山五园”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乾隆皇帝当年把颐和园划分为万寿山与昆明湖两个区域,环以围墙,称清漪园。如今游览颐和园,园内有几块大石头雕琢的“镇园之宝”,便是绝对不可错过的景致。而这几块大石头,各有一段传奇故事。

乐寿堂前是“败家石”

青芝岫,俗称“败家石”,产自房山区,为明朝官员米万钟收集,后被清朝乾隆皇帝看中,运到颐和园中。

颐和园内有个园中园叫“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巨石,名叫“青芝岫”。但是,这块石头的名字虽然好听,“俗名”却不怎么样了,因为大家常把它叫做“败家石”!“败家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典故?

这块所谓的“败家石”产自北京西南房山区,是四百多年前明朝官员米万钟发现的。相传米万钟是宋代米芾后嗣,爱石成癖,人称“友石先生”,他一生走访了很多地方,爬山涉水,不畏艰险,收藏了大量奇形怪石。

过去的北京,出了二环后,荒地非常多,偏偏海淀区有一片荒地被米万钟相中了,他觉得此地风水极佳,便出钱派人开垦,精心设计,用心营造了一处园林,取“海淀一勺”之意,命名为“勺园”(今北京大学校园内)。米万钟为了寻求勺园中的置石,不辞辛苦踏遍京郊荒山野岭。

某一日,米万钟来到大房山寻石。他发现一块长8米、宽2米、高4米的巨石,此石经自然风化后,通体千孔百穴,嶙峋瘦透,堪称奇石。米万钟痴劲大发,欲将此石搬到北京府内收藏,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有人给他献策说,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遂雇用百余人,开山铺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在严冬以水浇路,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用四十匹马拉着巨石在结冰的路面上滑行运输。如今,在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古村,究其背景就跟米万钟运石有关。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当巨石被运到平原区域的良乡时,不少朝中官员和文人都慕名去欣赏这块巨石,这一盛况也惊动了魏忠贤私党。米万钟对奸臣当政者不平不谀,魏忠贤手下私党名列五虎之一的倪文焕假造罪行,诬害米万钟,使他获罪丢官,这块震动京都的灵秀巨石从此被搁置在良乡,中止运送。米万钟生怕说出真情会惹出更大祸患,就假托因运石财力耗尽,只好丢弃路边,尔后人们越传越出奇,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米万钟身后,这块石头被弃放在原地,一些文人闲客常到良乡凭吊,舞文弄墨抒发思念之情。百年之后,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归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姿态不凡的“败家石”,并对其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他如获珍宝,欲将其移到颐和园中。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修好,为了将“败家石”运进乐寿堂,乾隆皇帝不惜拆墙破门,将其安放在乐寿堂前,又在它左右分别竖起了两块形状别致的柱状太湖石,以烘托之。

皇太后得知此石来历后道:“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因此大为不悦。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考虑到母亲的讳忌,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大臣和太监们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和用意,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之美,赞美其中的吉祥神韵和皇权象征,竭力说服太后接受这块“败家石”,最后太后认同了此石。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三百多年过去了,这块“青芝岫”依然安置于乐寿堂前,每天熙熙攘攘的游客在这里欣赏昆明湖的湖光山色和乐寿堂的精致恢弘时,定会注意到这块巨石。当然,奇石“青芝岫”这一称谓并不好记,反而是“败家石”这个俗名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仁寿殿内有寿星石

寿星石

与“败家石”不同,颐和园内还有一块来自“勺园”的奇石,它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寿星石”。“寿星石”位于仁寿殿门内正中,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正面欣赏这块奇石,其轮廓酷似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此将此石称为“寿星石”。

寿星石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颐和园时从勺园移来的。明代灭亡后,勺园归清代官家所管,不久建为弘雅园。康熙年间,该园被赐给郑亲王作为府邸,康熙亲自为该园题写“弘雅园”三字;乾隆时期,弘雅园改为集贤院,赐给文华殿大学士和坤,和坤大肆扩建,并将其改名为漱春园,使其成为当时京西的一座名园;嘉庆四年,和坤被治罪,漱春园被收归内务府,改为墨尔根园;民国八年(1919年),墨尔根园被卖给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前身,而这块“寿星石”最早的收藏者是出自一代石痴米万钟的勺园,还是郑亲王的弘雅园,抑或是和坤时代的漱春园,还是后来的墨尔根园,现在已无从考证。不大的园林在400年间跑马灯似的换过五次主人,“寿星石”的身世也成为了永远的秘密。

如今,当游人步入颐和园仁寿门,一眼便可以看到这块“寿星石”,巨石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闪烁着睿智的目光,迎接着清晨的日出与瑰丽的晚霞,让游人在这优美的皇家园林中发出一丝怀古的感慨,叹一回岁月的沧桑。

颐和园的长廊非常有名,然后长廊的尽头有一个院子往往被众人忽略,院中有个“石丈亭”,这并不是一个亭子,而是由15间屋子组成的院落。院内有石,名为“丈人石”。追溯这块石头的故事,要从另一位“米”家的名人说起,他就是宋代书画家米芾。米芾是一个喜石成癖的人物,此人违世脱俗、倜傥不羁,人称米癫。他曾做官安徽无为军,到任之时看见官署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我拜”。便命人取来官服、笏板对石下拜,呼之为兄。这便是石丈亭取名的典故,在此,“丈”作长者讲。米癫拜石常作为绘画的题材,颐和园的彩画中,也有这个主题。

乾隆之所以取“石丈亭”这个名字,是因为“丈人石”高可过檐,体态优美,温润挺秀,石身上百洞千窝,既透且漏,颇有古玉雕的风韵。于是,乾隆便引用了米氏拜石的故事,反复写了许多石丈亭的诗。当然这块石头并非原来米芾拜过的,而是修建清漪园时,各地官员向乾隆争献宝物以求巴结讨好,一位姓曾的官员送给乾隆的。

巨石雕成的“清晏舫”

颐和园石舫

颐和园还有一处引人入胜的奇石,便是石舫了。石舫原名清晏舫,关于清晏舫背后的故事更是几度波折,它不仅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更是赋予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一定的政治文化色彩,同时又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中国传统园林中最独特的一种水上建筑便是舫,它的建筑外形和内部结构都与舟船极为相似,故称之为“舫”。这种舫式建筑不仅可以丰富园林中的景致,还可以供人们在舫内游玩宴饮,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其“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镌刻有砖雕装饰,整座石舫精巧华丽。

男子上山捡块石头,随手造了个“房子”,转手卖了500元

“前些日子,我用石头雕刻的‘沂蒙民居’,还没刻完,就被直播间里的网友预付定金500元买走了。”6月8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碁山镇大庄坡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顶目“碁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孙立彬一边展示“沂蒙民居”石雕作品,一边介绍说。 “这些石头多数

这座石舫建于清代乾隆时期,不过,乾隆皇帝建造这“石舫”的本意,并不单单是坐船畅游昆明湖,也不是因为对“舫”情有独钟,而是别有一番用意。从乾隆皇帝的大作《御制石舫记》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为建石舫,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雪棹烟蓬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澜,载舟昔喻存深慎,盘石因思奠永安。”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建“舫”之初衷,其实是想借用古训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告诫后人“水不能覆”,并喻示清王朝坚如磐石。遗憾的是,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被千里迢迢乘着坚船带着利炮而来的英法侵略者所焚毁。光绪十九年石舫重建时,按慈禧意图,原为古建筑形式的舫上舱楼改建成了西式舱楼,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石舫成了慈禧太后观赏风景和饮宴的地方。

颐和园的这艘大石船不仅见证了清王朝的覆灭和历史的沧桑巨变,更证明了只有政治清明、吏治廉洁、百姓拥护才是百世不移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兴旺的不朽基石。几经周折的颐和园“石舫”,时至今日,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处盛景,仍然傲立在昆明湖之上,成为颐和园内一大特色景观。

玉澜堂内觅“母子石”

颐和园里还有两块石头,与清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两块石头被人称为“母子石”,位于玉澜堂内。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经两次劫难,被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后的玉澜堂是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的寝宫,就方位来看,玉澜堂东临上朝处理政事的仁寿殿,西北靠近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后有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

在玉澜堂正门外有一对守门的石头,高约2米,是极普通的两块岩石,左为钟乳石,右为角砾灰石,石体既无形又无纹理,质粗平淡毫无生气,但却是慈禧太后命人特意从静宜园(香山)移来的。此两块石头何以被慈禧老佛爷如此稀罕?自有一段曲折生动的故事在其间。

传说此二石绝非园林造景之置石,乃慈禧太后以“母子”之情为喻,告诫光绪所立的二石。光绪初登帝位时年仅5岁,慈禧借此垂帘听政,至光绪十三年皇帝亲政时,慈禧仍控制朝政,并握有任免大臣的权力。而光绪血气方刚,是一位想有一番作为的青年,同时又受其师翁同龢的影响,想摆脱慈禧的控制。光绪二十一年,满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国内外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的影响,欲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察觉此举后,惧怕变法推行会威胁她的统治地位,特意在光绪的寝宫门前设置了这两块石头,称之“母子石”,欲以母子之情牵制光绪,并明确告诫光绪不能摆脱她的控制。

189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朝廷官员分成了以光绪为首的变法维新派和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这场斗争波及朝廷内外及全国上下,而斗争的主要场所就在颐和园。光绪在多次听取改良派的意见并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上谕”,宣布变法的政治纲领,又陆续颁布数十道改革诏令,这对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来说无疑是一颗重型炮弹。慈禧立即进行反击,用她的权术策划种种阴谋,于9月21日的清晨发动政变,发布“上谕”说光绪有病请太后再次“训政”。她废除了变法法令,下令逮捕康有为、谭嗣同等改良派,囚禁光绪于中南海的瀛台,后又转移到颐和园的玉澜堂。这时的玉澜堂已完全改了模样,前后左右修了砖墙,门口有太监站岗,封闭成一座监狱。光绪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御膳也一落千丈,“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

现在的玉澜堂已基本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但是为了使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留些实物,东西配殿的暗墙依然保持着原样,使这座古建筑更具有了其历史文化的韵味。“母子石”原封未动,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留给后人的思考。

相关链接

历经风波的“青莲朵”

青莲朵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清代帝王历经150余年创建和使用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所谓“园无石不秀”,圆明园的众多景观中不乏奇石的身影,这在乾隆御制诗中也有描述。乾隆御制诗多达5万余首,咏及圆明园者有2300多首,其中有不少咏赞奇石之作。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作《藻园五咏》中,便有咏“石”之作:“莫谓一拳小,请看九仞高。飞来舞鸾凤,卷去拥波涛。得受衣冠拜,谁能绳墨操。置之沧海上,端合架神鳌。”

可惜的是,如今历经浩劫的圆明园早已面目全非,园中的奇石也早已流落各处,其中有的或许有迹可循,有的却不知所终。曾存于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的太湖石“青莲朵”,便是圆明园中的宝物之一。“青莲朵”横卧长度达2.2米,状如佛手,原为圆明园长春园茜园之旧物,为茜园八景之一,“青莲朵”也被称为“芙蓉石”,是南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城(今杭州)德寿宫内的原物,又称“德寿石”。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太子孝宗后,自称太上皇,命人改建宗阳宫为德寿宫后,移居在此颐养天年。高宗酷爱山水,宫内引水为池谓“小西湖”,叠石为山曰“飞来峰”,并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奇花佳木。德寿宫建成后规模宏大,由于高宗喜欢奇石,喜获此石后,高宗便把它安置在德寿宫内,更名为“德寿石”。

朝代更替到清代,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南巡时,遍访西湖名胜,行至德寿宫遗址时,看到那块矗立于杂草丛中的奇石,非常喜爱,当时的地方官看在眼里,领悟“圣意”,转年就将“德寿石”从杭州辇运到北京。那年正值圆明园长春园“茜园”修建完成,乾隆便将此石置于茜园太虚空院中,并御笔写下“青莲朵”三字,再题诗一首。

乾隆皇帝非常珍爱此石,曾多次为其赋诗,以纪其事。乾隆三十二年的诗中写道:“昔年德寿石,名曰青莲朵。梅枯石北来,惟余碑尚妥。德寿岂复存?久矣毁兵火。不禁兴废感,碑亦漫漶颇。因此为抚迹,驿致江之左。新碑临旧碑,那见梅石我?重摹置石侧,为结无缘果。”后又赋诗:“石过江来碑独在,江梅春到总依然。”赞颂青莲朵是“皇山峭透房山壮,兼美端堪傲米家”。

可惜时间到了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奇石遗落在在残垣断壁中。1927年北洋政府建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务总长代总理朱启钤将一部分圆明园中的太湖石移到中央公园保护起来,其中就有“青莲朵”,使这一南宋时期的宝物保存至今。

“青莲朵”经历了900年风雨沧桑后,奇石不断崩裂,早已不是“青莲”形状,只能从现在的轮廓想像当年玲珑别致的样子了,石上所刻三首诗也风化的无法辨认。2013年5月12日,奇石青莲朵再次搬家,从中山公园移到了新建成的中国园林博物馆中,为园博馆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除了皇家园林,北京的王爷府中也有不少奇石,其中尤以恭王府的石头最多。在和珅当政的二十多年里,他利用一切手段敛财,和珅被抄家时的家产相当于朝廷十几年的财政收入,于是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恭王府作为大贪官和珅的府邸,园内奇石颇多,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园子里一块瘦长高耸,大概有两米多高的巨石,这块巨石形状有点像个小男孩。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据传有一次他去南方,发现了这块石头,很是喜欢,便派人运回府中,埋于此地,下面埋了两米,上面露着三米。和珅之所以喜欢这块石头,是因为他的老婆很多,却没有儿子,和珅见此石很像一个妇人抱着儿子的轮廓,便运回家,希望自己能有个儿子。第二年,和珅的大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丰绅殷德,这个儿子是和珅一生中唯一的儿子,长大后娶了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女儿。

中国观赏石以其特有的人文色彩和自身优势涤荡着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文化内涵广博深远,富于禅思和哲理。石头文化起源于商周,成熟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观赏石文化更是中国多学派文化思想的回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标题:颐和园内寻奇石)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莲 莲

流程编辑 刘伟利

本文源自头条号:北京日报客户端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石头被做成美食,以假乱真,一桌卖6.8亿有价无市

在新疆哈密市的一家私人博物馆里,一张占地面积222平方米的巨型桌子上摆放着由1088道各种奇石菜肴组成的天下第一奇石宴,以假乱真,估价6.8亿元人民币。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桌由1088道各类奇石组成的“满汉全席”石头宴“特色菜品”。 以硅化木、玛瑙、玉石、

浏览40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赏石的理想与现实 玩石水平难提升?可能是你不够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