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石头传奇:“石公、石婆、石小姐”、“棋盘石”、“霸王石”……
老汉捡到“长白发”石头专家鉴定:要封锁整个村庄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祖国的领土比较辽阔,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博大精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除此之外,国土面积也是排在世界前列。在中国也有很多谜团,如今有很多没有被解开的谜底。 我国流传着很多神秘的传
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靓丽独特的奇景。奇石,便是山水文化中动人的点缀。它们历经千年风霜,至今傲然屹立,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了当地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合肥,自古山水傲人,具有别致的地理特点和秀美的山川地貌,蕴藏丰富的奇石资源,孕育了悠久的奇石文化。
岱鳌山的“石公、石婆、石小姐”、石猫山的“石猫”,都有着神奇的风景和动人的传说;金牛山的“旗杆石”,夹板村的“夹板石”,相传曾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据点;流芳千古的“廉石”,有着“廉石压舟”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廉明公正的清官陆绩的故事;散兵镇的“霸王石”,据说和西楚霸王项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银屏山的“玫瑰石”,被誉为“岁月的牛皮书”,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与鬼斧神工;浮槎山的“巧石”,栩栩如生,闻名古今……它们骄傲地从远古走来,光荣地伫立在我们的面前,以恢弘磅礴的力量震撼我们的心灵,为我们讲述那蕴藏在石缝中的庐州传奇!
远古嫁娘“石小姐”
在风景秀丽的庐江县乐桥镇,有一座素有“皖中桂林”之称的岱鳌山,山脉绵亘,有10平方公里,最高峰约290米的“龙王顶”如一头翘首的巨鳌,因此得名。
岱鳌山脉生成于白垩纪中晚期的地壳运动,缘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次火山爆发,形成了今天的喀斯特地貌。走进岱鳌山,如同走进一片充满神奇、变化莫测、令人浮想联翩的自然景观。主峰“龙王顶”位于庐江大凹口北侧,势如一排破土的竹笋,钻天而立,峰之巅建有龙天寺,气势宏大。当地农民素有“龙王顶招云,不是下雨就是天阴”的气象谚语。登龙王顶远望,犹如东海烟波缭绕的蓬莱仙境,三地风光尽收眼底。南侧为三座山峰相连,形如马鞍,一块人形巨石卧坐马鞍之上,故名“马鞍寨”。西为石婆岭,岭上排列着人形石笋,其中三块巨石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石公、石婆、石小姐”。
相传很久以前,在美丽的岱鳌山脚下,住着一户善良的夫妇,平时靠砍柴、采药为生。老夫妇无儿无女,始终是一块心病,他们四处求神拜佛、求医问药。终于,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小女孩降生在这个贫苦的农家。老夫妇对女儿疼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一晃,过了十多年,女儿出落成如花似玉的俏姑娘。她美丽、聪颖、朴实、善良,被当地村民誉为岱鳌山下一枝花,人称“牡丹姑娘”。
一天,牡丹姑娘上山采药,见岱鳌山顶一侧的悬崖峭壁上,正开放着一朵七彩牡丹花。阳光下,如七彩霞光,光艳夺目。她攀上崖前,伸手采摘,不料想,脚下一滑,手一松,眼前一黑,“啊”的一声,她惊叫着跌下山崖。一位正在此游玩的英俊白衣少年见状,连忙闭气运功,施展大法,纵身一跃,伸开双臂,接住下落的牡丹姑娘。苏醒过来的牡丹姑娘有些害羞,赶忙向白衣少年表示感谢。
原来,这位白衣少年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三太子在龙宫呆久了,觉得烦闷,便偷偷溜出龙宫,来到岱鳌山游玩、散心,巧遇并搭救牡丹姑娘。这次奇遇,三太子被牡丹姑娘的惊世美丽和高贵气质深深吸引,便经常来岱鳌山游玩,私下与牡丹姑娘相会。渐渐地,三太子与牡丹姑娘两情相悦,日久生情,便私订了终身。
在岱鳌山下,一户姓钱的大户人家有位小公子,素闻牡丹姑娘芳名,多次托媒人来她家说亲,却被牡丹姑娘一口回绝,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日,当牡丹姑娘与三太子相会之时,被小公子的家丁看见。从此,小公子便在村里散布谣言,说牡丹姑娘与三太子私自幽会,败坏门风,有违村规。还说三太子是妖,人妖成亲,会给村子带来灾难,岱鳌山将成为一片汪洋。一时间,村子里风言风语,传得沸沸扬扬,说得牡丹姑娘抬不起头来。三太子得知此事后,为表达自己对牡丹姑娘的爱心和忠贞,洗涮她的耻辱,决定与她成亲,便派人送来聘礼,牡丹姑娘的父母也积极为女儿准备嫁妆。小公子闻听,恼羞成怒,极力阻止三太子与牡丹姑娘的亲事,他聘请了一位岱鳌山老道士,念咒画符,想拆散三太子与牡丹姑娘。
三太子与牡丹姑娘的人仙之恋,也传到了天庭。天庭震怒,便派雷公带领天兵天将,捉拿三太子与牡丹姑娘。一时间,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牡丹姑娘正在池塘边梳妆,吓得跑回家中。为保护牡丹姑娘,三太子挺身而出,同天兵天将进行殊死的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被打回原形,潜回龙宫。
牡丹姑娘见状,依然冒着生命危险,穿上嫁衣。父母见她态度坚决,也挑起嫁妆,陪同牡丹姑娘一起前行。他们冒急雨、避闪电、穿雷阵,行走在奔赴东海的茫茫道路上。雷公大怒,用霹雳连环炸雷,将牡丹姑娘及父母击中。当时牡丹姑娘的头被雷击中打掉,可是每隔数年后,她的头又顽强地长起,依然前行。因此,岱鳌山区每逢阴雨,总是雷声大作,人们常说那是雷公又在发威,在劈牡丹姑娘的头,阻止牡丹姑娘去东海。从此,牡丹姑娘及父母就永远地留在岱鳌山,他们始终面向东方,眺望东海,随时准备出嫁,牡丹姑娘也成了永远的嫁娘,无数年后风化成石头。后来,人们淡忘了他们的名字,称之为“石公、石婆、石小姐”。
“石公、石婆、石小姐”的故事,使山水秀美的岱鳌山更增添几分神话色彩,吸引众多游人来此探访。今天来到岱鳌山的人,会看到“石公、石婆、石小姐”三尊人型巨石巍然屹立,最前面的是石小姐,头戴凤冠,身披嫁衣,整装待发;石婆低矮粗壮,弯着腰,两手提着嫁妆;紧随其后的石公稍为瘦高,满脸的慈祥,肩挑嫁妆。游人站在石小姐的脚下,似乎依然能感觉到她幸福的心跳。她的裙角衣袂飘飘,一脸的坦然,面带笑容,明眸含泪,视死如归,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更为石小姐追求幸福、舍生忘死,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敢于同强权作斗争的精神深深感佩。
千年神猫变“石猫”
从庐江铺子岗方向眺望石猫山,只见一只石猫匍匐于山脊上,懒洋洋地晒太阳。可头却向后转,耳朵对着东北方向的焦湖,仿佛在等待有大鱼靠近岸边,一转身,腾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去。若从分水岭方向看,石猫两只脚按住岩面,两眼虎视眈眈地盯着焦湖,蓄势待发。
关于这只石猫,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是南海艄,礁石如一颗颗珍珠,错落有致地排列。海水撞击着礁石,溅起洁白的浪花。一些海鱼追逐浪花嬉戏,不知不觉地来到岸边,发现这里是安全的港湾,就在此繁衍生息。一对修炼成精的神猫看中了此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安家,过起了神仙眷侣的生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亦然。丰富的海鱼提供了丰盛的大餐,让神猫享用不尽。但鱼不会蹦到岸上,让神猫坐享其成,因此神猫必须练就一身捕鱼的过硬本领。好在有天然的训练场,神猫在礁石之间不停跳跃,很快就成了捕鱼高手。可好景不长,鱼儿知道有神猫在此,纷纷游向深海。捕食越来越困难,供不应求时,神猫只能吃个半饱,勉强度日。它们只能从近岸捕获,转向深海发展,这就要求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超的技巧。
神猫看到海鸥掠浪自由自在飞行,羡慕极了。可猫没有翅膀,也只是望洋兴叹,徒作壁上观而已。神猫看着海浪发呆,突发奇想:若能练就水上漂功夫,还怕捕获不到深海大鱼?神猫找到荷花塘,从荷叶练起……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大功告成。
为了检验训练成果,一大早,神猫就做好临战准备。公猫瞅准机会,踏浪疾驰而去,又疾驰而来,一条大鱼被捕获,初战告捷。母猫拍手称快,也要露一手。一只大鱼浮出水面透气,母猫丹田运气,说时迟那时快,像离弦之箭射向目标。哪知一艘客船迎面驶来,母猫收不住脚步,径直撞向大船。船翻人亡,母猫吓得转头急速上岸,落荒而逃。公猫自知闯了大祸,罪孽深重,“喵喵喵”地尖叫,惊动了南海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火速派雷公处理善后事宜。哪知雷公性格暴烈,看到如此惨状,不问青红皂白,一道闪电把公猫击毙。公猫的尸体在大海飘荡,被浪卷到岸边。沧海桑田,南海变成陆地,礁石隆起变成了山岭,公猫尸体变成了化石。后来人们给此山命名为石猫山。
又过了数万年,公猫的化石羽化成精,为掩人耳目,白天是一块石头,晚上就是一只四处活动的野猫。田鼠、仓鼠是野猫的主要捕捉对象,很快,老鼠在此地基本绝迹,野猫的伙食又成了问题。一天,野猫和豺狼相遇,双方一拍即合,它们同流合污,跑到附近的村庄结对作案。猪仔、羊崽、牛仔成了豺狼的盘中餐,鸡鸭鹅就是野猫的战利品。但村民都把罪过记在豺狼的身上,野猫狡黠地暗地得意,以为它的行动神不知鬼不觉。
野猫有了充足的食物,小日子过得滋润。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野猫袭扰范围逐渐扩大,闹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这还不算,野猫竟然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想吃鱼了。地壳变动,南海早已离石猫山几千里,下海捕鱼不现实,但白湖和焦湖相距不到20公里,为野猫捕鱼提供了便利场所。野猫食欲大,湖岸的鱼被捕殆尽,只得向湖心进发。焦湖的天说变就变,本来是晴好的天气,突然就阴云密布,雾气笼罩着湖面。由于用力过猛,雾气遮住视线,野猫又闯下大祸:错把客轮当做浮出水面的大鱼,径直撞向大船,游客溺水身亡。野猫吓得魂飞魄散,拼命跑向石猫山。雷公正在发威兴云作雨,看到此情此景,迅速追赶逃逸的野猫。一道利剑似的闪电,把野猫身首斩断;又一道闪电,把野猫耳朵削掉一只。山神慌忙赶来,看在野猫捕捉田鼠,保护庄稼,有一定功劳,赐给野猫一口石棺材。豺狼念旧情,也闻风而动,把石棺架在石凳上,为收殓野猫忙前忙后。又一道闪电,豺狼吓得四处逃散。
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打,野猫又还原成化石,匍匐着身子,昂着头,日夜守着石猫山。如今经过石猫山,人们侧耳倾听,仿佛还能听到石猫的心跳和喵喵喵的叫声。
三国遗迹“旗杆石”
“夹板石”
由于魏吴两国长达30余年的争斗,合肥曾遗下众多与三国有关的故址,如古逍遥津、教弩台、斛兵塘等。在庐江县,也有许多有关三国的精彩传说和古迹遗址。其中,就有曹操“旗杆石”“夹板石”的故事。
长期以来,在庐江县金牛山附近的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曹操率领83万人马下江南,欲与东吴决战,曾在金牛山下的金牛镇屯兵,并且在山下修造了城墙,取其进可攻、退可守之势。但曹操的儿子曹丕却有不同意见,说“好是好,就怕金牛山上架大炮(投石车)”。于是,曹操下令一夜之间,把城墙石砖全部转运到今天的庐江城。尽管,有历史学者根据史料中记载的曹操南下行军路线,以及庐江县城的城墙修建时间等,分析出这个传说并不足以为信,然而金牛山山上山下的众多古迹,无不在诉说着历史沧桑。上世纪50年代,建于东汉期间的洝城古城遗迹的颓垣残垛、深壕浅沟仍然历历在目;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牛镇内进行建设时还曾挖掘出城北门遗址门框青石和众多古砖;三国时期魏吴经常交战的金牛山古战场遗址,仍然比较完整地保存有古战壕1条,军事平台1个。
在众多的遗迹中,一座独具特点的旗杆石总是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这块也被当地人称为“夹板石”的旗杆石,由两块细长的山石相靠立起,高2.4米,宽0.44米,厚0.22米,在山石的上端各有两眼圆孔,为立杆升旗所用。由于年代久远,石上纹理斑驳,遍体鳞伤,标识全无。关于这块旗杆石的年代和立石之人,当地传说也各不相同。有的说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前后,曹操和孙权都曾在此地驻兵,旗杆石正是当时军队竖立的,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有的传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西汝南郡在金牛山脚下治设洝城,旗杆石是当时的遗存;还有传说,1858年秋,清朝湘军李续宾部攻取庐州咽喉三河镇前,驻兵金牛岭时所建……
金牛山一地从三国时期开始,就实实在在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留存下了古城墙遗址、葵花井、薛井、南阳寺、马场岗、养马圩、曹操点将台等一批散布全镇的古迹名胜。而在众多的传说中,当地人也对“三国文化”独具情感认可,“曹兵开山掘金牛”、“曹操一夜迁古城”、“养马圩曹兵放马”、“旗杆石曹操升旗”、“踩马滩曹兵训练”、“葵花井曹女涤绢”等一系列传说,当地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
“东西挑两镇,南北担河山。名扬旗夹石,风雨越千年。”庐江县南乡的夹板村,也叫“夹板石村”,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夹板石”名字的由来是实有其物,其石两块,相对而立。全长约四米余,宽50厘米左右,厚25厘米左右,是褐色麻石条,上各有两个圆孔。原立在夹板石街道西边的大土包旁,地面部分就有两米左右。“夹板石”这个地名还曾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古三国地图中,这也证明了“夹板石”是三国时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奇石图案石之满天星
奇石图案石之满天星 这是一枚比较早得到的奇石。石质虽粗糙点,但犹如一个漫天星辰的苍穹,令人不忍离弃。 该石八九公分长短,可置于手中把玩。
相传三国时曹操率军到黄陂湖南岸,这里依山傍水,丘壑纵横,便选一块较平坦的地方竖起大旗,招兵买马,屯兵操练,尤其湖泊就在脚下,更便于训练水军。现在的夹板石西南300米左右有一大型土台,名曰盆形地,极像倒扣的澡盆,据说是古代人工挑筑的,是曹操的点将台,当时就在这操练兵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天天如此,这就惊动了山上的老虎和狮子,它们从来没见过这阵势。某日,有只老虎随狮子想来看新鲜,当走到观音洞山顶,正准备下山时,演兵场上突然击鼓如雷,狮子吓得转身一跳,正压在后面的老虎身上,老虎连吓带压,顿时屁滚尿流,所以至今观音洞山下终年都有一汪静泉汩汩流出,本地人世代称之为“老虎尿”。
“廉石”美名天下扬
在庐江莲花泊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有一块廉石板块,特别引人注目。一只小船上矗立着一块刀片似的石头,石头正面书写“廉石”两字。这块“廉石” 是苏州文庙内一块历经数千年风霜的“廉石”的复制品。为什么会立在这里?缘于一段“廉石压舟”的历史典故。
“廉石”一词源于三国,《新唐书·陆龟蒙传》有记载,说的是孙权部下陆绩的事迹。陆绩,字公纪,三国吴县(今苏州)人,官至郁林(今广西)太守。三国时,郁林辖境广阔、物产丰富,郁林太守离任时大多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待到届满归乡之时,全部家当装到船上,也太轻。若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陆绩与艄公和家人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搬上船。但船还是吃水很浅,再买货物吧,陆绩囊中羞涩。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块大石头,足有七八百斤重。陆绩打听到这是一块没有主人的石头,便请人把它搬上船压船。之后,陆绩用巨石压船还乡的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运回的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今留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永为世人怀念、瞻仰。
陆绩的父亲陆康曾做过庐江太守,廉政爱民,治绩卓越,深得当地百姓信任和爱戴。庐江也是陆绩幼年、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成长地。如今,在庐江县城区莲花泊公园内,“廉石”的复制品屹立于船形雕塑之中,仿佛在骄傲地告诉人们,这位享誉千古的清廉官吏,就是由庐江这块热土成长起来并走出去的。
项羽挑起“霸王石”
巢湖岸边,临水东岸的散兵有着众多汉楚痕迹。楚歌岭、散兵、走马岭、笔架山、虎斑岩、霸王石等,都和西楚霸王项羽有着渊源。
“亚父归隐秋草黄, 银屏山涧溪水长, 四面楚歌哀散兵, 项山巨石思霸王。”霸王石坐落在项山村后大山间。提起项山村,人们就会想起2011年落成的项氏宗祠里项羽的塑像。项山腹地,项氏宗族据家谱均为项羽后裔。据说是元初1228年,由项羽70世代孙项昌世从东北辽西迁居于此。选地缘由是因项羽垓下退兵于此修炼,而后四面楚歌,兵散而溃。项氏于是世代开始在这依山傍水之地繁衍生息。
当地传说中,项羽肩挑有两块巨石,其中一块有项羽的一道尿痕,而另一块巨石上端平整,中间还有个天然石臼,乡人传说是项羽方便冲击而成。这样的传说让西楚霸王,不仅能力拔山兮气盖世,更重要的是非常接地气。
岁月书籍“玫瑰石”
银屏山是巢湖境内第一大山脉,地处巢湖南岸,其境内山峦起伏,山中谷幽林密,溶洞险奇壮观、溪流蜿蜒曲折,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银屏山中,多形态奇妙的山石,被称银屏奇石,分为黄石、水浪石、千层石、溪流石、吸水石等多种,其天地造化,令人叹为观止。
在银屏山仙人洞后洞不远处的王家湾山,几乎整面山坡密布着一种红色的千层石,其纹理如厚厚的书页,其色淡红如玫瑰,宛如一册册厚重的书籍陈放在山野,耀人眼帘,炫目壮观。这就是被誉为“岁月的牛皮书”的“玫瑰石”。犹如大自然陈放在案头的书籍,经过风雨无数次的翻阅。岁月的牛皮书徐徐展开,由时光来解读隐藏的密码。
凄美传说望“石镜”
巢湖大地,山水秀美。其中一南一北两座山脉给巢湖添姿增色。南即为银屏山,北则为小黄山。
据最新考证,巢北小黄山是大禹的故乡,娶涂山女之地。该地古代属吴头楚尾,是兵家逐鹿的古战场。抗战初期,这里也是巢县抗日武装活动中心。小黄山整个山脉呈龙形欲飞之势。其“龙头”是龙华山、石镜山一带。石镜山名字的由来源于山上有一面“石镜”。
传说,很久以前,石镜山下的村子里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一日,儿子进山打猎失足摔下悬崖。老母不知,依门守候多日不见儿子归来,于是上山寻找。老母在山中寻累了,就坐在山顶的一堆岩石上休息。在她的身边有一块很光滑的石头,她无意中看了一眼,却大吃一惊。原来,石头里竟出现了她的儿子。老母亲看到的儿子衣衫褴褛,背负着一块巨石在艰难行走,身后却跟着一名手拿皮鞭的恶鬼不停鞭打。找寻多日的儿子终于出现,却是以这种方式相见。母亲见儿子在阴间饱受如此苦役摧残,痛哭不已,悲痛欲绝,最后一头撞死在石镜上。一时间悲动天地,风雨交加。
原来,这块石头是面阴阳镜,它能让生者看到亲人在冥界的生活状况。这事后来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发怒:怎么能让人间看到冥界的情况呢?于是命令雷公把石镜打碎。现在,石镜当中有一条裂缝,镜面也模糊了,人们再也看不到镜里的景象,据说就是雷劈的。
浮槎妙景看“巧石”
目极沉霭阔,远山浮槎来。浮槎山位于肥东县东部的石塘镇新桥村、王铁社区境内,为大别山余脉,主峰418米,是合肥境内第二高峰。浮槎山虽不甚高,无法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名山大川比肩,却也以乳泉、大山庙、巧石闻名古今。
浮槎山有巧石30余处,皆以形象取名,一个巧石便是一处景点。南山一石状如乌龟,名“金龟望海”;一石形如大鼓,名“响鼓震天”;一石如龙之头,突出的两眼里常年流水,名“白龙泪眼”。北山的几块巧石更为奇特:一石形如大船,长10余米,宽4米,一人推之如船颠簸水中,众人推之也是如此。相传这是玉帝3岁儿子金孩儿下界时乘的小船。除此之外还有神龟观斗、牛望天河、大鼓迎宾、犀牛望月、仙人坐石等。
仙人对弈“棋盘石”
太子山位于肥东县包公镇境内,海拔327米。相传,金国四太子金兀术曾统兵驻此,故名太子山。四周有塔山、簸箕顶、尖山、西棋盘等诸峰环绕;山下有黑洼水库,青山绿水相映,风景秀丽;山上林木茂密,怪石嵯峨。
太子山西南的西棋盘峰顶,有一巨石名“棋盘石”,高约10米;顶端覆盖巨大片石,长约8米,宽约4米,顶面平整光滑。传说南、北斗星君曾在此对弈。棋盘山底部由10余块大片石组成,形态各异,构成一组妙景。一线天两片巨石壁立,露一线天光。可容一人沿两壁缘至棋盘山顶。
仙人居由3片巨石横竖支撑,形成石屋,屋深5米,宽3米,高2米。传说有仙人居此。石屋南面的倾斜巨石上,刻两幅壁画,一为如意头形图案花;一为鹿形兽。年代颇久。
(综合合肥晚报等)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本文源自头条号: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奇石收藏观赏
本人喜爱奇石,退休后与其结缘小有收藏几块,今展示一下给个评价。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