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赏石极简史:爱美玉更爱顽石,小石头里有大千宇宙
"奇石+书画"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密云区西田各庄镇开展"和园赏荷美丽乡村奇石文化艺术展"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为充分发挥全镇文旅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艺术与市场的对接,7月25日,西田各庄镇联合北京观赏石协会、密云区文化艺术联合会举办"和园赏荷,美丽乡村奇石文化艺术展",不断深入探索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文旅发展新模式,大力助推全
石者,天地之骨也。今天华叔就与你侃侃这石头。
石头是大地上最具有年代感的古物,大者为高山峻岭,成为地球的脊骨,小者为岩石,散布在自然界,为有识者取用。
中国人自古就有赏石的传统,为了体悟自然造化的神奇,将赏石的感受与自己的人生阅历相对照,追求赏石悟道的灵性。从朴拙顽石里,见自然之风流、世界之本真。一块石头,就是一个大千宇宙。
中华赏石史:国人自古爱石
纵观中华文明史,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和精卫衔石填海,无不反映出先人对山石的崇拜和依赖。
也正是这种对自然、对石头的钟情,才有了后来赏石文化的发展,延伸出爱石、藏石、赏石的精神内核:逸神赏心之乐事、陶性怡情之雅事、修身育德之善事、丰富生活之美事。
赏石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流传至今且颇具玩味的文化现象,正是因为它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主脉息息相关,故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山水崇拜是赏石文化的启蒙情缘。石头既是寄放身心的处所,也是珍爱自然山水的体现。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文人士大夫,对石头的钟爱,都不是把它视为建筑原件的用处,而是一种对自然的移情。
秦汉时期,有关赏石的记载,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魏晋时期,赏石已从苑囿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被独立欣赏的对象。到了南北朝时期,收藏、鉴赏室内观赏石已成风气。
众多文人墨客参与搜索、玩赏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以诗记之,以文颂之,对天然奇石的欣赏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国赏石文化从唐代开始,还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宋代是赏石的巅峰时期,也是创作出世界上最伟大山水画的时代。宋人“以大观小”的哲学思维所呈现的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再现,而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东坡供石”“米颠拜石”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后世画家藉以创作的绘画题材。相传苏轼曾用一百金换得一小块石头,只因为石头的形状酷似安徽一座名山。宋代品石专著《云林石谱》的出版,也成为赏石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人赏石的风气不亚于宋代,品石专著层出不穷,赏石理论趋于完整。晚明大家文震亨在其记录当时文人生活的百科全书《长物志》中,就以一位赏石专家的口吻,向读者传授他的赏石之道。
明清文人对美石的把玩,不再局限于传统奇石,品玩的对象也更为丰富。这些石头有的滋润细腻,有的色彩斑斓,有的纹理丰富,有的云山雾绕,式样繁多、风格不一,展现了不同于“瘦、皱、漏、透”的特殊审美趣味。
清代藏石风气更盛,其中蒲松龄爱石、咏石、颂石,一生写下赏石诗四十余首,并把最心爱的十块佳石称为“十友”,其中灵璧“海岳石”至今在蒲松龄纪念馆内,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
到了近现代,沈钧儒、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梅兰芳、老舍等文艺巨匠都有爱石的佳话美谈。
中国赏石作为一种得之于天然的观赏艺术,容易使观者产生对山岳的联想,到达“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的忘我境界。
而它的抽象性也提供了无限的联想空间,使不同欣赏者可以悟出不同的含意。陆游曾说过:“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正是赏石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审美特质,博得了历代众多文人、书画家的青睐和赞颂。
药童在山上采药捡到一块奇石,切开后拿来鉴宝,几家博物馆争抢
神奇的东西都来自大自然,人类的许多建筑设计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灵感。 鉴宝现场来了一位药童,他年龄不大,带上来的东西也比较奇特,是一块石头,不过这个石头的外表很奇怪,没有任何的规律可言,颜色也属于灰黑色,药童把它切开后,里面的纹理却是非常美丽
爱美玉,亦爱顽石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家与儒家对中国赏石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孕育了早期“山水比德、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对自然的态度格外亲切,但先民们对自然界气势雄伟的峻岭山川,却始终怀有一份崇敬心理,甚至将山水神格化。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越来越丰富,才渐渐以欣赏的态度取代了畏惧崇拜的心理,以美的意识来关心生活环境中的山川景色,从“静观自得”的心境中,体会自然的美感,在这份从容的生活态度里,也养成国人以客观态度来欣赏自然万物的习惯。
在自然环境里,山水是最突出的主体,最容易受到注意和欣赏,《诗经》中便留有很多描绘自然壮阔的山水景物的诗句。
除了自然陶冶之外,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对雅石的欣赏也具有启迪作用。其中儒家“崇天敬地”和道家“法敬自然”两大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虽然这些观念没有直接论及雅石艺术,却为雅石的审美意趣提供了精神内核。
石和玉在中国是一个体系,玉从石而来,石和玉为一体。自古就有学者认为道家哲学像石,而儒家哲学像玉。儒家哲学强调君子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它是一种成人之学,也就是雕琢的哲学。玉的温润、细腻,带有人间温情,象征玲珑剔透,所以中国人有佩玉的习惯。
而石是一个未经雕琢的世界。先秦时期,老子就在思考石和玉的关系:“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思是我不想像玉一样玲珑剔透,而愿意做一颗顽拙的石头。
《红楼梦》,也就是《石头记》,讲的就是一块顽石落入人间,经过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雕琢,最后还是没有成为宝玉,仍然有顽石那种本然的、原初的、超越秩序的精神气质。
中国人爱美玉,也爱顽石。
孔子曾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为何乐山?乐其博大丰厚,蕴含万物,具有仁者之气,爱者之风,无时不养育着生灵,包容着生机,生长着希冀。
石头,仁者又为何爱之?
石虽冥顽,却姿裁明秀,文质俱佳,让迷者赏心悦目。石虽不言,却坚贞温润,孤介高节,使痴者性灵超逸,禅心独处。
观赏石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人痴迷?这是源于赏石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念高度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人从中感悟到大自然的无限妙趣。
正是出于对石的钟爱,所以受其浸染,进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中国人做一切学问都跟生命存在有关,这学问不是为了累积知识,而是为了安顿人心,赏石文化尤其如此。
石虽小而魅力无穷尽,赏石可以足不出户,与自然灵气交互往来,神游于山岩美景之中,虚静心灵,陶冶性情,以有限的人生获得无限的乐趣。
注:本文由正华年原创,欢迎关注!自信人生不畏老,华叔陪你正华年。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本文源自头条号:正华年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农民河滩捡一奇石不知像啥,结果买主说漏了嘴,给多少钱都不卖了
眼前这个宝贝,是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农民在河滩散步的时候捡到的,当时这位农民看到这石头挺怪的,有鼻子有眼,表情还挺丰富的,就是头上多出来的那一部分看着有点多余,一次有一个行家来看这块石头,他说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可是有讲究了,要是不多出这一部分,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