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的收藏价值如何鉴别,教你一招
今日分享———奇石不奇,怪石真怪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象形石———《重拳出击》 象形石———《玉兔出水》 文字石———《山外有山》 画面石———《金蟾吐丝》
奇石,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为什么有的石头可以值成千上万,而有的一文不值呢?
行家认为:评价奇石的收藏价值可从形、色、质、纹四个大的方面入手。“形”,要求石形完整,多姿多态,风情万种。“色”,以色艳为上品。“质”,以坚为要,以硬为妙,手感润滑细腻为上。“纹”,图纹清晰,质纹流畅、线条柔和。总之,或石形奇异,或石色奇丽,或石质奇坚,或石纹奇妙,越奇越值得收藏,越奇越有经济价值。
石形,是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总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有的形体具象,有的形体抽象,有的形神兼备,具象者奇巧逼真、活龙活现,抽象者变化万千,耐人寻味。
石头的形状尽量要完整,观赏面没有较深的裂痕和纹路,或者不影响观赏。从整个石形外观上看,圆的造型,能给人一种圆润、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能给人一种对称、均衡、平稳的舒适之感;倒三角形造型,能给人险中求夷的惊奇感。
好的奇石的造型奇特,表象富有情趣,石体无残缺破损,整个外形与其内容和谐相称,表面的形体与内在的精神相辅相成。
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次之。色为意生,意为色存,色、形、意完美统一,可谓奇石之精品也。
石质指构成石品的矿物成份,多以石英质、玉质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来判断石质优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观赏石的硬度一般为4至8摩氏度为较好。质地纯正,无其它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奇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光滑细腻、质地纯净、硬度高、光润透明者为上等,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
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图案和物像。有的清晰,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山水之美;有的雄浑,以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人物、动物等图象。无论什么形式,均生动活泼地表现了自然界的万千物像。
奇石欣赏胎记石刺猬献花
奇石欣赏胎记石刺猬献花 该石为胎记石,白色鹅卵石上面有黑色的图案。犹如一只小刺猬正在献花,后面有棵小草。 注: 本来打算乘防疫蹲家期间能把自己的石头照片一天一期发出来,由于病情等的原因,不让在电脑前多呆,以上只发了矿石、图案石的十二生肖和风景
奇石的造型或图案所含的意境,有的意境深远,给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给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给人以开阔;有的含蓄,给人以思维;有的奇谲,给人以启迪。不同的意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奇石的"神"是奇石形体内涵的精气反映,"神"指奇石的内在精神、气质、意境、神韵。"神"是奇石的个性体现,无神的奇石,平淡无奇,毫无生机,有神的奇石能使人勃然心动,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形是奇石的外观形体,奇石的躯壳;神是奇石的内在神韵,奇石的灵魂;形是神的载体,神依形而存,完美的奇石形神兼备。
石品除了具有表象美之外,即所表现的各类景与物的客观形象形态,还具有形态之中的神韵美,神韵是无形的,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想象,情感的领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显现出来的某种情意与事物的意象,此意象就是在形象的基础上感悟出神韵。
"形"是神的外壳,"神"是"形"的内核,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奇石的品种中,具有万物形态,形态中又蕴藏着幻化的神韵,这些石品都具备了形神兼备、回味无穷的神韵之美,进而更体现了意境美,"意"是情之意,"境"是心之境。神韵美的奇石情景交融,最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把奇石纳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从美学、文学、色彩学的艺术高度,与冰冷的玩石通灵,寄情于石,情石相交,达到"石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展开神思的翅膀,以丰富地想象,把玩石变为奇石,把奇石变为艺术品,石我交融,通过欣赏奇石的艺术美,从中得到一种慰藉、一种享受,这就是奇石的艺术美。
奇石的意境美是奇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石体或图案夸张、谐趣、神似或概括写意、融入感情、抒发艺术联想,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就奇石的美丑而言,奇石图案美与造型美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当属上乘精品,若图案美,造型平平,甚至有裂痕伤迹,也仍不失其观赏价值,因一美遮百丑,内在的美能涵盖外形的丑。
缺乏意境的奇石,石块再大,石质再细腻,也没有观赏价值,因为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美的奇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奇石的审美标准在于其形和神的完美结合。
总之,鉴赏奇石应从石形、石质、石色、石纹展开想象,由实到虚,由表到本,由繁到简,由锐到神,由意到韵,由妙到玄逐步升华,可自我欣赏,全家欣赏,聚友欣赏,一块奇石甚至需要多年的观察,才能真正领略其意境。
本文源自头条号:石圈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目标是活到150岁!洛阳这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竟是石头?
●个人经历 李德纯1920年1月出生于河南巩义,自幼跟随身为教书先生的爷爷学习文化知识,10多岁时又随父学习家传的刻章制印技艺,后到洛阳谋生,与堂弟在老城东大街开了一家刻章制印社,靠着篆刻印章等手艺营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到一家街道集体企业工作,至20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