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讲座第20讲:范志完与古莲花池一块奇石
泰山石易生赏石新观点(38):石头配底座合适是最好的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泰山石•泰山老奶奶) 应全国数百位石友的私信要求,石易生再次回答奇石与底座的关系问题。 天然的造型石经人发现后再配以融入收藏人的思想、情感的底座就成为了观赏石,这个过程无疑人起到的是“天人合一”的主导作用,底座是人为创作的外在因素,但这个作
古莲花池讲座第20讲
应热爱、关心、关注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的人士的邀请,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和市民深入了解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历史的愿望和诉求,古莲花池公众号从今年5月起,定期刊发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讲座,欢迎大家关注。如果您发现它在史实、事实和图片、语言文字诸方面有什么不妥或讹误之处,请不吝指正。
范志完与古莲花池一块奇石
位于保定市区的古莲花池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园林,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园内藏有众多奇异的观赏石,其中有一块橡皮青太湖石吸引着大量游客尤其是藏石爱好者驻足观赏。
图1:范志完题名的奇石
该石原位于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的藻泳楼门前,后置于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的含沧亭南侧黄檀园内。该石高1.9米,宽0.8米,石厚0.7米。石上刻有“块然”“鸡鸣峰”“虎啸”“中天巨镇”“范志完”“王各山九”等文字,刻在表面的某些字已看不清了。究竟什么意思呢?至今没有发现有关资料记载。
图2:范志完题名的奇石
经查,“块然”是说该石独处貌,唐李德裕《题奇石》诗:“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有山必有峰,名鸡鸣峰的山很多,如湖北崇阳的鸡鸣峰,河南嵩山的鸡鸣峰等。但以石命名鸡鸣峰的较少,河南信阳黄柏山峰顶有一巨石,高3.3米、长5.8米、重达30余吨,它如雄鸡报晓,故曰“鸡鸣峰”,因为位于豫、皖、鄂三省交界处,寓“鸡鸣闻三省”之意。古莲花池的这块奇石命名鸡鸣峰也有比拟之意。“虎啸”是说它形似一支坐立的老虎在长啸,出自汉朝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一句。“中天巨镇”,意为天地之中一块巨大的镇园之宝。“中”字在河南登封碑匾上最为常见,1500多块碑匾中,约1/5刻有“中天福地”“岳立天中”“中天巨镇”“威镇天中”等字样。“天中”“中天”多见,为“天地之中”一说提供佐证。“王各山九”,不知其意。“范志完”三字刻在洞内,遮风避雨,风化缓慢,至今文字清晰可见。
图3:昆阆院的太湖石
范志完(?—1643),字叔恺,号成六,河南中州(今虞城人),宋范仲淹后裔。自幼聪颖,为文高古。明崇祯四年进士,历任宣府、宁国推官、真定(今正定)知府、关内道副使。崇祯十四年冬,升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后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中天巨镇”书于何年,现已无籍可考。
男子路过河边捡到一块“蓝色石头”经专家鉴定,是价值上万的玉髓
说起到捡石头,很多人首先会选择到山上或者戈壁滩,其实河边也是好石遍布的地方。有的人捡石是为了兴趣和玩耍,而现在更多的人捡石是为了赚钱,所以野外要想捡到好石头不容易了。捡石除了靠运气,还得有一些基本认识和识货能力,不然遇到好东西也会不易而然的
图4:昆阆院的太湖石
图5:藻泳楼前太湖石假山及“麻姑献寿”石雕
范志完喜游名山,凭吊古迹,能文善武,文笔秀朗。其诗作华丽流畅,颇具韩愈之风。明朝崇祯十四年春天,山石道范志完在游览碣石山,提议在五峰山修建韩文公祠时,曾作有一首七言长诗《游水岩歌》,刻在一块长方形石碑上,后镶嵌于韩文公祠客厅的墙壁上,这块诗碑一直保留到今天。由他题写的匾额和碑刻在其他名山楼宇中也常多见,如山海关的长寿山悬崖绝壁上刻有“百二山河”、正定的阳和楼内有“容膝”刻石、关帝庙内有“寿星”刻石;山西长子县的崇庆寺山巅立刻有 “紫云山” 石碑等等。
图6:藻泳楼前太湖石假山及“麻姑献寿”石雕
这样一个才学横溢的人因不主战,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五年正月,范志完进兵部左侍郎并督师出关,抵御清兵。时王朴诸军败退,松山、锦州相继失守,范志完便在宁远城南筑五城,招当地居民充实其内,转运兵旅粮秣。又修觉华岛城,以为犄角,局势略为稳定,甚受皇帝赞许。六月,钦命督师,总督蓟、辽、昌、通等处军务,节制登、津抚镇。八月,清兵侵占墙子岭、蓟州城。范志完先胆怯,后率军与战不敌,所守州县相继失陷。崇祯十六年,清兵攻下海州、赣榆、沭阳、丰县之后北进,范志完等观望不敢驰援。范志完最终由于不敢战入狱,十二月被斩于西市。
图7:藏经楼前的太湖石
范志完一生好学,著述较多,有《理官六箴》《谕士六箴》《劝士六言》《劝民九歌》《漕政八议》《安民十二政》《六谕解》《连珠集》《恒南六事》《恒南六议》《爱士真言》等传于世。
图8:藏经楼前的太湖石
本文源自头条号:凤游京津冀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中国古代文人石(诗)佳境之欣赏
作者:河南 张建军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山水泉石作为崇拜的对象和审美的对象,尤其对自然界的奇石更是情有独钟。并给以欣赏、歌颂和赞美,以石喻人、移情寄性,使其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赏石“畅神”的境界之中。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 今日头条客户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