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市偃师史家湾村的史氏祠堂,有一块练功石
一组文字意境奇石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我爱你中国
作者 |常禾止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在洛阳市偃师史家湾村的史氏祠堂,有一块练功石。它是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60厘米、40厘米、20厘米,重达300斤。这块石头,是史家湾村村民史锦堂、史兆祥父子二人的练功石。这块练功石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去祠堂的村民每次看到它,就会想史兆祥一家三代人在村子里流传的一些故事……
老一辈人都知道, 在史家湾及其方圆左近的村子里, 有这样一句话:“史家湾,三里长,中间出个史兆祥。”这一方面,说明史兆祥住在史家湾的村子中间。另一方面,说明史兆祥一家的名气之大。史锦堂,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武举人。其子史兆祥,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武举人。其孙史明坤,字后甫,监生出身,是远近闻名的医生,俗称坤先儿。
史锦堂、史兆祥父子二人,就是用这个练功石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最终通过考试获得了武举人这个称号。在封建社会,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简单说,武举人不仅是一种名誉,也是一个资格。考中举人,和现在考上北大清华差不多,可见其困难程度。而父子都是举人,在当时实属罕见。
日照市五莲县文联联合绿城·五莲蘭园举办首届奇石根艺书画展活动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6日讯近日,五莲县文联联合绿城·五莲蘭园举办首届奇石根艺书画展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艺术,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简短的剪彩仪式结束后,社区业主们和慕名而来的根雕奇石
考上举人后,父子二人依旧乐善好施,造福乡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的一件事。当年七月,伊河、洛河暴涨,偃师沿河一带受灾严重,百姓纷纷逃荒要饭。国家赈济会委员长许世英,鲁豫监察使方觉慧来偃师视察灾情,号召乡绅救济 。史兆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打开自家的粮仓,开设粥棚,救济逃难到史家湾的穷苦百姓。在施粥过程中,史兆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粥插筷子不倒, 一天两顿吃饱。救济了大量的灾民,受到了政府的表彰,乡亲们无不对史兆祥的善举交口称赞。
说完了史锦堂、史兆祥父子,再来说说史家第三代人史明坤。在当地,对农村医生一般有个尊称,叫先儿,就是先生的意思。所以方圆左近都把史明坤称为坤先儿。史明坤自幼勤奋好学,取得了监生资格。后来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痛心疾首,于是自学成了医生,开始悬壶济世。坤先儿很快就在附近的十里八乡闯出了名气。至今在民间流传着坤先儿去段湾治病救人的一件事。
1930年,顾县西南五里地的段湾村的名人段某的母亲因病卧床不起。期间多次去洛阳偃师就诊,均不见好转。这时有人向段某推荐了坤先儿。段某报着试试看的态度,亲自带人来史家湾请坤先儿。见了面,段某先把手枪放在坤先儿堂屋的桌子上,想吓唬坤先儿,好让他卖力为自己的老娘尽力治病。坤先儿不动声色,和段某来到了段湾。到了段某家后,发现已经有好几个附近的所谓名医在场。当时,坤先儿穿一身灰粗布衣服,而名医都是绫罗绸缎,两下一对比,显的坤先儿有点寒酸,所以那些名医对其嗤之以鼻。有个医生还当面对坤先儿说:你这个土包子,还会看病?坤先儿微微一笑,不加理会,开始给病人诊治。他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四要素,先对病人把脉,然后是翻眼皮,听心跳等各种细致观察 。之后便开始写药方,去药铺抓药。每一种药,坤先儿都仔细的验过,才让人煎药。喝过药汤,大约有一个小时后,老太太开始喝水了。接着说肚子饿了,想吃东西。段某见状,大喜过望。这时候坤先儿在干什么呢?他在收拾熬过的药渣,最后用毛巾把它们全部带走了。那些所谓的名医本来想研究一下药渣,学习一下,结果一看坤先儿的举动,全都傻眼了。坤先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的验证了一句话: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伊洛河依旧滔滔不绝的向东流着。村民每次看到史家祠堂的这块练功石,总会想起史锦堂、史兆祥、史明坤他们一家三代人的事迹……
本文源自头条号:孔夫子旧书网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奇石组合小品
从市场淘得两块人形石后,苦思冥想不得其名,昨夜忽想可否尝试奇石组合?思路一开,主题立意便信手拈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米芾拜石 高士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