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世界大自然的造化

山川异域,海外赏石看“水石”

26 03月
作者:奇石馆|分类:奇石

嘉陵江五彩奇石,起源于陕南宁强和略阳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外地人从陕西宁强、略阳嘉陵江河道运走了大量绿石头、红石头,这些石头被冠以不同名目,以其他产地名义陆续出现在全国各类石展及奇石市场,嘉陵江奇石由此被唤醒。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陕甘川毗邻地区石友的发现、发掘和整理,这条河流奇石

俞莹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太湖石记》中点明,赏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日本的山水景石,源自中土,通行世界。日本赏石爱好者偏爱类似砚山造型的卧式景观石。这种审美取向可能与古代日本流行的山岳崇拜之信仰有关联。赏玩山形石,也就是将大山浓缩于庭中案间作“卧游”。

由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主办的第22届上海矿物化石展3月26-29日将在闵行区上海阿拉城举办。此次展会,包括矿物化石精品展、琥珀模式标本展、海洋玉髓特邀展、生肖石邀请展、科普文化特邀展等。其中,“山川异域:海外观赏石精品特邀展”是国内首次集中展示海外观赏石的展会,其中又以日本水石为主要代表。

“山川异域:海外观赏石精品特邀展”一景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赏石主要有两种造型形式,一则是立峰山子,一则为横峰砚山。如果说,山子是属于抽象的、反形式美的话,那么砚山偏向于具象的、形式美,是自然界某种真实景观的再现或是某些真实景观的综合概括,与形式美学原理如均衡、节奏、韵律、黄金分割等相契合,这也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比如日本的赏石源自中土,但他们并没有流行瘦皱漏透的山子,而是接受了砚山类的景观石,并进而发扬光大,创立了水石之说。

岩上茅屋石(花间十六声藏)

“水石”一词是“山水景石”的缩略语,是指那些大小适合置放于案几的石头,它应该能够表现自然山川的景观之美,而且能够被水养(以盆供为主要形式)的奇石。据说,日本水石一词源自19世纪末中国输入的水石盆景,之前称为“盆石”或“盆山”,这也是沿用了宋代的说法。如北宋王安石有诗《留题曲亲盆山》,其中有“巧与天成未觉殊,国工施手岂须臾。根连沧海蓬莱阔,势压黄河砥柱孤。”之句。

在汉语中,水石多为水与石的组合词,在唐宋诗人笔下常见。如唐代李峤《早发苦竹馆》中提到:“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当然,有的可能也寓意指水冲石,如宋代姜特立《石盆水窠》提到:“数叶玉簪敷翠,一拳水石含秋。”但是,日本的“水石”,专指山水景观石,把一块石头看作是自然的缩影,意味完全不同。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赏石英文词汇Suiseki,就是由日语水石读音而来(Suiseki一词由两部分构成,即Sui=水,Seki=石)。

水石名品“末之松山”(葛星摄)

其实,日本也有“观赏石”之说,其外延很广泛,包括象形石、抽象石、画面石等,与水石有所不同。我注意到,早在六十年代,观赏石一词就已出现在日本的媒体,而我国观赏石之称谓,可能迟至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应该是来自日本的外来语。这也说明,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是相互的。

日本水石虽然主要是指以山形为主要代表的景观石,但是,他们作了具体而细致的分类,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包括有山型石、岛形石、岩形石、土坡石、平台石(段石)、湖沼石、瀑布石、茅舍石、舟底石等。其中,平台石(段石)、瀑布石、茅舍石(属于人文景观)等,尤具特色,成为水石中具有标志性的代表品种。

日本佐渡赤玉石,是一方传承有序的名石(葛星藏)

日本水石,源自中土,却通行世界。以至于欧美很多赏石家认为,赏石起源于日本。赏石(主要指东方赏石,指以天然岩石类为主的欣赏和收藏;西方赏石以矿物晶体和化石为主,两者理念有所不同)之所以20世纪能在国际上得以广为传播,日本水石确实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这种文化输出,一方面是通过英文书刊介绍,更多还是通过日本侨民的以身说法。可以说,日本水石文化自成体系,曾经长时间占有话语权,影响了欧美以及亚太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赏石界。

如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现代赏石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日本裔移民前来定居,成为西半球最大的日本裔社区。他们中的很多人把水石视为传家宝带到了这里。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裔美国人被关进了集中营。有的就把水石掩埋起来,希望战争结束时能找回它们。战后有的水石的确被找到了,但很多也就此永久丧失了。当地的美国人,受到日本人的影响,有的也开始搜藏水石。当地赏石爱好者还成立了水石俱乐部,早在1965年就举办了第一届水石展。

意大利利古里亚石“阿尔卑斯山”(帕特妮藏)

澳大利亚翡翠“远山”(叶文藏)

许多西方人还是通过日本盆景认识水石的。如美国知名赏石家费利克斯•里弗拉(著有《水石:日本微型石艺术》一书),他第一次接触盆景和水石是在1958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查阅到一本《盆景:微型盆栽植物》,它是日本旅游局1950年推出的丛书之一。书中除了介绍盆景外,还有四页篇幅专门介绍水石。他被那些令人陶醉的奇石所深深吸引,后来成为了赏石爱好者。他认为:“随着研究水石的深入,我愈发认识到我对水石知之甚少。它的貌似简约背后蕴藏着视觉的、美学的和哲学的复杂性。收藏水石是一种让人感到渺小、激人奋发的经历。”

按照像费利克斯•里弗拉一样的西方人看来,日本水石貌似简约的背后,可能有禅宗的意味在里面。联想到日本庭院枯山水景观,如京都龙安寺庭园是日本庭园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寺创建于宝德二年(1450年),在方丈堂前院有一片白砂粒铺地的矩形石庭,分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奇石,共有十五块奇石,据说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会有一块奇石隐藏着。这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的置景形式,又称“枯山水”,在日本寺院中较为常见。龙安寺“枯山水”是日本庭园的杰出代表,带有一种枯寂而又神秘的美。其中的奇石造型(属于水石中的山型石、岛形石、岩形石、土坡石),虽然是主景,但却平淡无奇,完全不同于当时明代园林中以瘦皱漏透形象示人的置石立峰。

日本京都龙安寺枯山水庭院局部(吴克毅摄)

日本寺院中的“枯山水”,和以山形景观为代表的水石,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共通之处。有意思的是,日本水石的供置,也有点类似“枯山水”,多见以盆供形式,盆中布满砂粒(不是沙子。偶尔也供清水),仿佛是“枯山水”的一种浓缩。这种供置形式虽然源自宋代的“盆石”,但日本却能发扬光大,成为水石供置的一种主流形式,沿用至今。

日本水石展览布局

艳丽奇石百态

日本水石的景道

日本水石有三要素之说,即质、色、形。质注重细腻及坚硬,色强调沉稳的浓黑色,形要求须是自然石。水石崇尚简约,强调色彩不宜浓烈,形态呈水平卧式,石表有年久把玩留下的光泽。水石的造型十分注重安定感和平衡感,其养护也是别具一格,通常在室外安装棚架,架上置放水石及盆,每天浇洒一些水,任凭风雨洗礼,二三年后自然形成的石皮视为至奉。水石有“保水”之说,即一方质地好的观赏石,洒水后应能长时间保持湿润的色彩与趣味。水石中还有一种修行叫景道(keidou),是通过水石和书画、盆景等的摆设,把对美之研究和情操之提高作为一种修业,有点类似案几清供,注重营造出一种寂静、空灵和内省反观的审美气氛。

日本水石名品加茂川石“大和群山”,木座效仿明式

据日本资深藏石家春成溪水相告,中国赏石传入日本大概是在南宋时代,是由日本禅僧带回的。日本水石名著《传承石》(1988年出版)中,就收录了十几方来自中土的古石,有的还有原配底座,不少被收藏于寺院中——这也是古代乃至近代日本最大的收藏机构。其中最早的一方名品“梦之浮桥”(现藏于德川美术馆),被原日本水石协会副会长高桥贞助先生尊之为“水石之王”。这方水冲石为卧式景观石,包浆十分厚重,据说产自中国江苏宁山,石底有后醍醐天皇(1288-1339年)御笔朱漆亲书“梦之浮桥”——相当于宋末元初,据说他随时携带不离须臾,可见也是一位爱石之士。

水石名品“梦之浮桥”

另外一方名品“末之松山”,据说来自中国镇江金山寺(现藏大阪西本愿寺),也是日本禅僧带回的,在文明十五年(1543年)被献给了足利义晴将军(1511-1550年),不久又归织田信长将军(1534-1582年)。据说织田信长曾经对大阪城该寺(原名石山本愿寺)发动进攻,想拿下此战略要地,结果攻了十一年也没攻下,只好奏请天皇乞和。后来,织田信长以此石和一茶碗相赠寺方,换得此城,史称“一石换一城”,也是一则赏石典故。此石为远山形,有前后双峰,底部有些加工,其盆为金、铜、锡的合金所制,盆内贴饰着明朝万历年间的纺织品,盛放在漆制的鲸鱼皮盒中。另外,木盒书的“东山殿御所制”及一首和歌,大意为:“相约几千代朝夕相处。送来了飞雪末之松山”。

由上可见,当时在日本,一方面来自中土的“唐物”格外受到珍藏,一方面对于中土赏石已经有所选择了。类似瘦皱漏透立峰造型的山子,并没有进入他们的主流收藏,而是偏爱类似砚山造型的卧式景观石。这种赏石审美取向,一直延续至今。这可能与古代日本流行的山岳崇拜之信仰有关联。赏玩山形石,也就是将大山浓缩于庭中案间作“卧游”。

唐代诗人白居易会昌三年(843年)五月为牛僧孺丞相所撰《太湖石记》中,就直接点明了赏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古代日本对于诗人白居易最为服膺,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广为流传,想必也是熟悉这则赏石名篇。此外,日本古代山岳崇拜与密教结合,还产生了“修验道”,信徒被称为“修验者”或者“山伏”(意思为“隐居在山里的人”),强调修行者应在山林之中严修苦行。

日本神居古潭石(花间十六声藏)

欧洲水石置景效仿日本水石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水石以自然完整为尚,偶尔也见修治,通常是底部修治平整,以便落座,这也反映出水石十分注重稳定感。除了盆供形式外,也有木座形式,主要效仿中土明代式样,以线条取胜,不见雕饰,唯有足部稍见变化。而且,特别注重包装,一般都要定制木盒以盛,并以墨书题名,有的还会写明是何时何地所采集,成为一种流传有序。

如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会长周易杉此次参展的一方日本那智黑石“志摩之诗”,是水石之中颇有特点的品种,质地细腻,色泽黝黑,一般多有修治,但处理的十分巧妙。只见台塬上耸峙着三座远山,高低错落,皴理毕现,仿佛蓬莱仙岛,引人入胜。木盒上有药师寺主持的题书“志摩之诗”。据策展人葛星介绍,志摩并不是指中国诗人徐志摩,而是指志摩海滩,位于东海道的一个半岛,是有名的度假胜地。题名的意思,就是从这方小小的水石,可以读出在志摩海滩的浪漫诗意。

日本那智黑石“志摩之诗”(周易杉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水石热达到了极盛时期,爱好者达到了200万人之众,占到总人口的2%,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纷纷投入其中。如战后几任首相岸信介、村山富市、小泉纯一郎等,均有此好,这在世界各国中也是仅见的。如今据统计,日本赏石爱好者已经不足十万。赏石资源枯竭、片面强调形式、排斥外来石种,人口老龄化、后继乏人,等等,都是日本赏石走向衰落的原因,以至于近年来不少水石精品开始流转到中土。这很值得我们警醒借鉴。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收藏的中国古代灵璧石

参展的日本古谷石(周易杉藏)

参展的日本水石中的茅舍石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施鋆

本文源自头条号:澎湃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多彩奇石百态

浏览380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地球最古老的岩石——42亿岁的“奇石”在沪免费展出!还有五大洲80余块代表石 嘉陵江五彩奇石,起源于陕南宁强和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