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世界大自然的造化

奇石一定都是美的——兼谈奇石之美的来源

25 08月
作者:奇石馆|分类:奇石

河南珍品玉石奇石,其中两种玉石雕品已是国宝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提起河南,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东都洛阳。这个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曾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讨论奇石,美是绕不过的话题。本人在《美是检验奇石的第一标准》(载《中华奇石》2019年4期)中,已指出美是奇石的最根本特征。但受题目限制,该文并未对奇石之美的来源及本质做深入分析,留下了模糊之处,本文将尝试做补充与澄清。

一、人们为美创造奇石

本人在《美是检验奇石的第一标准》及其它已发表文章中反复强调过,奇石不是人们生活用品,没有实际生活用处。其唯一功能就是供人赏玩,让人通过赏玩获得精神享受。人之所以需要精神享受,在于人会有“精神上的饥渴”。而这些“精神上的饥渴”又一定与实际生活需要无关,不能靠满足生活需要化解。于是,无实际生活用处的美,有了用武之地,就是解人“精神上的饥渴”。事实上,人们“精神上的饥渴”能被解的秘密,就在于找到了美,能让人凭借美获得精神享受,因此解了人们“精神上的饥渴”。

奇石没有实际生活用处,但人们却能通过赏玩获得精神享受,当然就在于奇石是美的。人们的赏玩奇石行为,则就是在感知美和获得美感。相应地,美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了奇石的存在基础­及唯一意义所在,即不美的奇石根本无法想象!由于奇石若真不美,就不能让人获得精神享受,从而使赏玩失去意义,结果只能是人们不再赏玩。更何况奇石除了供人赏玩并没有实际生活用处,在连赏玩都不能的情况下,奇石等于一无是处!若真如此,奇石自然也就没必要存在了……

奇石能凭借美供人赏玩,所以才有了存在意义。但奇石并非天生就有。本人的《奇石确属由人劳动创造而成》( 载《赏石》2020年第1期)已专门论述,奇石是由人以自然石作原材料,通过拣、找或者说发现奇石行为劳动创造而成,与天生就有无关。天生就有事物,一定具备识别判断的客观实在依据,并能被重复检验。如天生就有的树枝、土豆,就都有识别判断的客观实在依据,即树枝生于树上且带枝杈、土豆长在土里且呈卵圆形,使张三识别判断的树枝、土豆,李四、王二等其他人都认可,也就是能重复检验。奇石则不同,甲认可而乙否认,甚至自己先认定之后又否定,属常态,且永无客观实在依据能做决断!

美使奇石有了存在意义,奇石要凭借美让人们获得精神享受,除此之外奇石没有任何用处。但奇石并非天生就有,实属由人以自然石作原材料劳动创造而成。那人们为什么要劳动创造奇石呢?显然就是为了奇石的美,且只能是为了奇石的美。一句话,奇石就是人们为了美劳动创造而成。

《铁岭朔风》23×8×13cm 新疆戈壁火山岩 收藏:尚文石

二、奇石之美并非天生

曹雪芹著《红楼梦》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带着刘姥姥和家下众人在园子里游玩……期间,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注:即李商隐)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注:原诗为‘枯荷’,被曹翁改了,本文均用改了的)。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这里的荷叶无任何改变。但宝玉先前认为是破荷叶且可恨要拨去,肯定不美。宝钗附和,实际也是认为不美。而黛玉却说是残荷且自己最喜欢,肯定是美的。宝玉随即转恨为喜,实际是又认为这些荷叶是美的了……

这里,首先有一种客观实在的事物,就是荷叶。第二,有人的感觉,就是由宝玉、黛玉包括宝钗等人在感觉美或者不美,这些感觉都属于人的主观认识,所以才会让不同人乃至相同人在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美或者不美感觉。第三,是人在感觉客观实在的事物美或者不美,即是宝玉等人在感觉荷叶美或者不美。这些已经为美做了生动阐释,就是人们对美的认定,总看似是客观的,即美或者不美的荷叶都是客观实在事物。实际却属于人的主观认识,即都是人在感觉荷叶美或者不美,而非荷叶本来就美或者不美。但美这种人的主观认识要由客观事物表现,即美或者不美都是指某客观实在的事物美或者不美,由于“世界上没有‘美’这种东西。它是附着在某个‘东西’上的”(见易中天著《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以下简称《破门而入》>第六讲),美的东西必然就有客观实在的事物作为表现形式,所以才使人能够感觉到。

由此可知,“美归根结底是‘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见《破门而入》第三讲)。主观的东西,就不能天生就有。所以唐代柳宗元在《马退山茅亭记》中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学大家朱光潜则在《谈美》一书之“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篇直言:“说它是欣赏也可,说它是创造也可,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品,不是天生现成的。”不过,可能也有人要以法国雕塑家罗素说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进行反驳,认为美是世界上原本就有的,人只能发现!这是曲解,由于“发现美的眼睛”由人支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使美作为人的发现结果只能是人的主观认识,乃主观的东西。至于“世界”则属于美的东西所需要依托的客观实在事物。即罗素也是在说美这种主观的东西要“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易中天接着说“心中无美,则世间无美”(见《破门而入》第三讲)。

美属于人的主观认识,乃主观的东西,并非天生就有。朱光潜甚至认为,“说它是创造也可”。创造都须由人完成,所以朱光潜其实也是在说,说美是由人创造的也可以。奇石之美肯定不能例外,就是也只能属于人的主观认识,乃主观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由人创造的。说得再具体点,就是奇石之美,只是认定奇石的人感觉它美而已,无疑就是由人创造的。但奇石的美也要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就由天生就有的客观实在事物自然石充当了奇石的客观表现形式。不过,也有个易出现的误解要纠正,就是可能有人觉得这叫自然美,是自然石原本就美!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之“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篇早给了答案:“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对接一下就是:如果你觉得自然石美,自然石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创造的奇石作品,不再是生糙的自然石了……

就是说,自然美也同样是人觉得自然美,而非自然原本就美。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之“八、依样画葫芦”篇为此还进一步阐述:“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充作奇石原材料的自然石,属于自然物,肯定也无所谓美丑,以为是自然石原本就美不成立。自然石被人创造成奇石就美了,其美则是创造奇石的人“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所以,奇石的美属于人的主观认识,乃主观的东西,与天生就有无关,毋庸置疑。

《晒经遗痕》18×12×10 cm 豫西老鹳河石 收藏:尚文石

三、没有不美奇石存在

柳宗元还有一篇更有名的《小石潭记》,其中描写的小石潭,充满诗情画意,美极了。据说也被现代人找到并开发成了风景区,但去看的人大多都说不咋地……同样的小石潭,按柳宗元的描写美极了,现代游人怎么却说不咋地也就是觉得不美了呢?这固然有可能与柳宗元描写过于煽情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美本来就属于人的主观认识,乃主观的东西,正所谓百人百态,每个人的认识都可能不同,所以才有人觉得美,也有人觉得不美。人们劳动创造奇石是为了赏玩,美是应该的,但因奇石的美同样属于人的主观认识,乃主观的东西,使人们面对它们时也同样可能出现不同感觉,即有人觉得美、有人却可能觉得不美。奇石应该是美的,有人却可能觉得不美,就有了矛盾,难不成这应该是美的结论有误?

奇石是什么?(一)

石界人士都说:“奇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物。” 没错。但是这个最古老的文物,若想被世人认可,需要一个附加条件,即“时代精神”。因为,所有的文物皆是历朝历代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因为“精神”使的奇石拥有不一样的生命。没有生命(精神)的文化,不可能满

在此首先说明,奇石应该是美的结论没错,而且奇石实际上就是美的。为此,我们可以再看一下《红楼梦》中的荷叶,它原本是自然物,无所谓美丑,却由于被黛玉和后来的宝玉包括诗人李义山认作是能“听雨声”的残荷就美了,而且它在先前被宝玉包括宝钗看成是破荷叶时甚至还可恨实际已经丑了。这些过程其实包含着重要细节,就是这些美的残荷和丑的破荷叶,都已经与原本是自然物的一般荷叶有了区别:残荷能“听雨声”,破荷叶可恨,属于自然物的一般荷叶则无所谓能否“听雨声”或是否可恨,相互间当然就不再是相同事物!原本是自然物的自然石,同样无所谓美丑,经人劳动创造成奇石就美了,但由人劳动创造而成的奇石,则也一样与原本属于自然物的自然石有了区别:奇石能供人赏玩,属于自然物的自然石则无所谓能否供人赏玩,相互间也已不再是相同事物!

看清了吧,《红楼梦》中美的是残荷,即便丑的也是破荷叶,都已不再是作为自然物的一般荷叶。残荷能“听雨声”,是它真能“听雨声”吗?当然不是。而是黛玉和后来的宝玉包括诗人李义山觉得它能“听雨声”。破荷叶可恨,是它真可恨吗?当然也不是。而是先前的宝玉包括宝钗觉得可恨。美学上一般都把这叫移情(多数美学著作均有这方面论述,不列举了),即给原本与人无关的客观实在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品格意志,就是人格化,使之符合了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形象要求,其中肯定性的为美,否定性的则丑(参见季水河著《美学理论纲要》第三章等)。柳宗元描写小石潭时,就使用有拟人手法,如写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等,让小石潭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并被人格化为人的肯定性形象,因而美了。至于觉得不美的现代游人,则也肯定是他们没能用赋予小石潭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方式把它人格化为人的肯定性形象……

原本是自然石,被人劳动创造成了奇石,与属自然物的一般荷叶变为残荷乃至破荷叶,以及自然的小石潭变为人格化的小石潭,是相同道理。即奇石之所以美,也是人们用移情方式让他们认定的奇石对象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并被人格化为人的肯定性形象的结果。有人觉得其他人认定的奇石对象不美,则也与现代游人未把小石潭人格化为人的肯定性形象一样,是他或他们没能用赋予其他人认定的奇石对象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方式使之人格化为人的肯定性形象,实际也是他或他们并没有认可其他人认定的奇石对象是奇石,所以才不美。即他或他们实际是觉得不是奇石的对象不美,并非觉得奇石不美!相反,认定这些对象是奇石的人,则都是把人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赋予给了这些对象并使之人格化为了人的肯定性形象,从而觉得这些对象是美的,所以才认定这些对象是奇石。总之,不美的奇石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

不过,有人可能又会说,还有丑石啊,它们也不美,却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奇石!这是混淆了丑和不美。实际情况是,丑和不美并不完全等同。丑确实是美的反面,且也属于人的主观认识,

乃主观的东西。如破荷叶可恨就是丑,且是先前的宝玉包括宝钗觉得丑。但丑有时候也是相对的,甚至能转化成美,如舞台上的丑角,能逗乐观众,让人获得精神享受,实际也是美的。不美则既可能是真的丑,也可能是无所谓美丑,如未认可其他人认定的奇石对象是奇石的人,觉得该对象不美,一般就是指该对象无所谓美丑。而被认为是奇石的丑石之丑,则是接近丑角的丑的,并非真的丑或无所谓美丑。由于丑石能供人赏玩,让人获得精神享受,真的丑或无所谓美丑却万万不能。因此丑石实际上也是美的,不是真丑,所以才有人认为它也是奇石,但其中的可能被人格化为人的否定性形象即真丑部分要除外。即被人认为是奇石的丑石,也同样一定是美的。

总而言之,有人觉得奇石不美属伪命题,奇石应该是美的结论无误,不美的奇石不存在,根本就没有。相应地,存在的奇石,也就一定是美的,而且都是美的。

《铁岭朔风》23×8×13cm 新疆戈壁火山岩 收藏:尚文石

四、美给奇石规定条件

美作为人的主观认识,乃主观的东西,且可以说就是由人创造的,是由人在感觉。而且这些感觉均要来自具体的人,由一个个具体的人自己感觉某事物美或者是不美,所以也可以说就是人们的自以为是!比如,是黛玉和后来的宝玉包括诗人李义山自己感觉残荷能“听雨声”以为是美的;也是柳宗元自己感觉小石潭充满诗情画意以为是美的。乃至于破荷叶,也是先前的宝玉包括宝钗自己觉得它可恨以为是不美的;开发成风景区的小石潭,则也是现代游人自己觉得它不咋地以为是不美的……

但自以为是有明显问题,就是人们自以为某事物是美的,其他人未必认可。如人们觉得鲜花美,就是人们自以为鲜花是美的,对花粉过敏者则可能例外!唐玄宗觉得丰腴的杨玉环很美,就是唐玄宗自以为丰腴的杨玉环是美的,但在好细腰的楚灵王看来就可能不美!类似情况,胜不胜数……如此以来,是否意味着真要确定一个事物到底是美还是不美根本无法做到呢?看起来似乎确实如此,由于一方说美另一方却说不美确实不好办,反正不能强制,且强制也没用,被强制者可以嘴上承认却心里拒绝!

但真实情况却又并非如此。如说鲜花美和杨玉环美,就接近人们普遍认可,无争论。形容漂亮女子用貌美如花,杨玉环位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行列,就是证据。成为这种结果,当然有原因,就是感觉事物美或者是不美,尽管属于人们的自以为是,却并非人们可以随意说是!由于人们自以为某事物是美的,一定要先感觉该事物是美的,但这些感觉需要有移情做支撑,而移情并非可以胡乱发生……如把癞蛤蟆移情成高贵、用芦苇移情做刚强就不可能(参见《破门而入》第四讲)!小石潭若是一潭死水、污水,柳宗元怕是也无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意志融入其中并把它人格化成人的肯定性即美的形象的……事实上,能被移情为人的肯定性形象的事物,都需要符合一定条件。

较公认的就是康德(德国,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的鉴赏判断一个事物美或是不美的四个契机(参见《破门而入》第三讲等):第一,所有事物的美,都不会有实际生活用处,因而不会与人有利害冲突,但人感觉该事物美时会觉得愉快,所以是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人感觉某事物美,一定同时认为其他人也会觉得该事物美,而人的感觉并不像概念那样能让人做出普遍有效性判断,但人感觉某事物美时却要求其他人普遍同意,所以是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人感觉某事物美,不会有目的,但感觉美就会愉快,达成生愉快目的,所以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感觉某事物美的人,已要求其他人也都感觉该事物美,尽管其他人未必这样感觉,可他潜意识里却认定其他人都会觉得该事物美、都应该觉得该事物美,即尽管美感是每个个人独特的主观感受,却又必须设想为人人共有大家都赞同的,所以是共通感。

这四个契机,实际就是美的四个条件,针对所有被人认为美的事物,若不具备这四个条件,则任何事物都将与美无缘。比如书法应该是美的,由于书法若不美将无法让人通过赏玩获得精神享受,但一些充满江湖气近乎恶俗的所谓书法作品就都被人们归为了丑书,人人喊打,实际是已被人们从书法中剔除,就是因为它们与美的事物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不符。同样道理,奇石一定是美的,而且都是美的,也就都应该与美的事物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吻合。这也等于说,美已经给人们认定奇石规定了条件。比如奇石就不可以是状若粪土、质若煤渣或污秽不堪等类型的,由于这些类型的对象,一般都会因达不到美的事物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很难被移情即人格化为人的肯定性形象,无法让人感觉是美的,而被人们摒弃!

因此,如果出现了有人认为是奇石却又有人认为不是奇石的对象,恰当的方式,就是用所有美的事物都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对该对象是真的美还是并不美抑或是无所谓美丑做出判断。真的美就应该算是奇石,否则就考虑淘汰……由于所有奇石,都应该是也必须是经过了美的事物所应具备四个条件的检验者。

(原载《赏石》2021年第1期P92-95),作者:曹文庆

本文源自头条号:陕西地矿科技杨为先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奇石欣赏继续

浏览314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一个萝卜58万,这些独特的奇石,个个顶贵,它们到底凭啥这么贵? 河南珍品玉石奇石,其中两种玉石雕品已是国宝
复制成功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微信号:qinglan0756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