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世界大自然的造化

28;《石道》良言第28讲:奇石成经典,鉴评带“刺点”

10 09月
作者:奇石馆|分类:奇石

民间故事:奇石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清朝光绪年间,海曲县有一个大财主,叫杨庆,家境很是殷实。杨庆喜欢结交朋友,救助别人,海曲人称“小孟尝”。杨庆有一个雅好,那就是收藏石头,几十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数以万计的奇石。为此,他还特地为这些石头修了一座大屋子,美其名曰:石客居。

这一讲,主要是说一说奇石“鉴评经典化”方式中的第三个话题——“刺点”。

一、何谓“刺点”?

它是巴尔特在其著作《明室》中提出的一对拉丁词(Studium、Punctum)中的一个,我国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先生建议将它们翻译为“展面、刺点”。

在《文本的愉悦》中,巴尔特认为,“语篇愉悦的结果不仅来自于从一个舒适的文本发现狂喜(迷失、断裂)的时刻,而且在于把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变成可读时,让其传达出断裂感。因此,不论是文化还是它的毁灭并不具有诱惑力,但是它们之间的断裂却令人激动”(罗兰·巴尔特:《明室》,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二、为什么要将“刺点”话题与“奇石艺术品”的“鉴评经典化”联系在一起呢?

笔者认为,作为天公地母创造的文本——“奇石”,它是否符合“艺术品”的等级,关键是看其形式中是否存在着巧妙的“刺点”?

如果没有“刺点”,那么,该“奇石形式”这一“文本”或“伴随文本”就有可能被均质化了,从而失去了感染能力。比如,有的形式可能属于人为加工的形式;或者,有的形式可能属于部分人为加工的形式。而那些被人为加工的奇石形式,显然是属于被自动化了的形式、被社会平均化了的形式。那样的形式,自然也就失去了感染能力。

三、“奇石艺术品”中的“刺点”,就是它带给人的“狂喜”。

再来一组奇石

大家知道,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石道因缘》中说,凡是未曾经过人类加工的观赏对象,包括具有审美作用的石头,不论它的形体、色彩、斑纹、硬度多么地接近动人的艺术品,我只承认它们具有相对意义的艺术性。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该书里所有石头的附图都没有题名,只是以洋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的结合,来作为其编号。这样的编号怎么会像“题名”那样产生“刺点”,让人“狂喜”呢?!同时,该书所有石头附图都没有底座,就像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没有装裱一样,如此,它又怎么会产生“刺点”呢?由此而得出的:那些奇石中的奇石不是艺术品的结论,是一点儿都不奇怪的。

反之,“题名”如果能够成为某款“奇石艺术品”的“刺点”,那么,它就能够刺激“读者式”的解读;而“读者”——石友们呢,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对该“奇石艺术品”的“狂喜”。

当然,“奇石艺术品”中的“刺点”,它还有可能是赏石主体解读中的“正话反说”,从而带给人的一种“迷失”。不仅如此,“奇石艺术品”中的“刺点”,它更有可能是“正常文化”的“断裂”。显然,该方面内容比较多,这里点到为止。

至于“奇石艺术品”中的“刺点”在哪里?以及与“奇石艺术品”中的“刺点”有关的一些其它问题,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也不做展开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石道》(1-4卷)的动态,以便深入了解该方面的内容。

吕耀文完稿于“二为斋

本文源自头条号:吕耀文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人气离岛Top1盛产“长眼睛”的石头?

从中环5号码头出发,来到最适合“短裤+人字拖”充满生活气息的岛屿,吃鱼蛋、糯米糍~在东湾泳滩拍照、挂心愿锁...... 这里是长洲,冰西瓜、冰沙、海鲜等着你畅快享用~甚至还有“奇石”,如“天使之翼”和“人面石”,都在等你来找对角度合张影 爱你港不完 长

浏览377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民间故事:奇石 一石一茶一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