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世界大自然的造化

石言趣语 || 曹汉星:《奇石篇》

08 10月
作者:奇石馆|分类:奇石

奇石共赏析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国庆假期,大家都是出去游玩,各个景点人满为患,再加上近期疫情原因,比较危险。所以我们就没有安排出行计划,我也比较不喜欢人多的玩,大人看别人后脑勺,小孩看别人屁股和背影。拍照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我不喜欢我的照片里有陌生人。一般假期都是在家休息

人祖炼伟琦,

鸿功造世勋;

瑰琪遗苍荒,

一石一昆仑。

天吴施丽水,

雷师用斧斤,

峻缘架斗柄,

首枢落岩层;

崖雕瞰兔迹,

嶙峋伏豹身;

逶迤现虬曲,

丘穴隐熊猿。

嵝透洞崎虚,

悬坪伸云端;

仙台闻笛声,

纯阳鹤曾临。

雄浑锵隽奇,

原素拙铮铮,

羞残桀旋宫,

妙服鹿台魂,

周穆奉为宝,

王母册上珍,

刍狗成真雅,

玮玮见星辰。

——曹汉星《奇石篇》

作曲作词人曹汉星自幼喜好奇石,而这种爱好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愈演愈烈。究其爱石原因,大概就在于其音乐创作之时有奇石相伴,不仅可以抒发胸郁、调气养心,更使人在孤独、苦闷的时候依旧能够气定神闲、怡然自适,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超然境地。

曹汉星藏石

汉星兄在赏石过程中,感悟古人赏石意境:松下之拙石,梅边之古石,竹旁之瘦石。或点缀乔松奇卉之下,或列墙、贴壁、临池,或当窗、当户,置之庭院亦佳。此等奇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神貌俱备,催发赏石者的诗意联想,使之澄怀观道,令这赏石不单是眼之所观,甚至是心之所观。由此,其感怀而作《奇石篇》,今借汉星兄之赏石感怀也来看看古人的赏石文化和艺术内涵。

曹汉星藏石

一 、石的文化价值

越来越多人热爱奇石是有原因的,因奇石价值不非,能带来好的运气

居住在大城市的不像农村大多远离土地,大多住着高楼大厦,但他们依然热爱土地,而奇石则出自土地,山川河流,既有泥土的气息又有泥土的厚重与踏实,比较接地气,因此,看到了石头就仿佛看到了土地、山川、河流、抚摸着石头就像抚摸着土地,那份踏实感便油然而

石的功能及其万古不变的特性,使之具有各种文化象征或符号意义。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石崇拜,也都有原始的巨石建筑等史前文化符号,诸如石棚、石神、神石等。还有大量用来表示大地神、社神、祖先神和生殖崇拜的符号,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用来镇宅避邪的石敢当、求嗣的阴阳石等。而中国古代养生家们则是把赏石看成是超脱世俗苦闷的绝佳途径。

曹汉星藏石

古人赏石,多与书画、琴棋、古董相伴,就如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才一分耳......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中的声与色,特指女色、声伎等唤起人的肉欲的感官刺激。既然这些都不能算作赏心悦目之物,当然是那书画、琴棋、古董、奇石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曹汉星藏石

在闲暇的时候,在窗明几净的静室雅居内,与三两知心好友一同欣赏和品评。体味天工开物、鬼斧神工的奇崛或人力雕琢却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妙处……如此,就在庸常、世俗、繁琐的日常生活里开疆拓土,开辟出一方纯粹的情感、精神享受的审美空间。

可说古人闲赏的对象涵盖古今、包罗万象。比如著名文人冯梦祯就详细地罗列出“十三事”:随意散帙,焚香,瀹茗品泉,鸣琴,挥麈习静,临摹法书,观图画,弄笔墨,看池中鱼戏,听鸟声,观卉木,识奇字,玩文石。

曹汉星藏石

在这“十三事”里,以玩文石看,其欣赏的过程,并不是与外物、对象截然对立,而是突出和强化了人自身的参与,对奇石的把玩摩挲。此种情趣,是把天地自然万物都看成审美欣赏的对象,也是把自己投入到天地自然万物的怀抱中,在人与物、内与外的浑然交融中体验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曹汉星藏石

文震亨长物志》中说的“石令人古”,是中国文人赏石的审美纲领。古,古人以为乃人品高尚不俗的标志之一,具有“古”的文化品格的奇石成为反映文人墨客理想的符号。因此,以石为号也成为古今中国文化人的嗜好,诸如石田(沈周)、友石(米万钟)、石涛(原济)、石豁(髡残)、石道人傅山)、石师道人王原祁)、石痴(余观园)、齐白石傅抱石等。可以说,这是人的生活空间的自然化,也是自然空间的拟人化,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曹汉星藏石

二 、赏石的层次与境界

赏石、品石,是一种趣味,石是自然形成的,玩石和品石是人的心灵和自然物的融合,是一种心智活动。但是,单靠表象的把玩,或许能够填补心灵的空虚落寞,排遣了闲情闲愁,却不一定能保证让人从现实欲望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无挂碍和羁绊的生命自由。

其实,我们的古人在日常生活和赏玩过程中不断反省、思索,探索出了超越现实欲望的方法和智慧,那就是与其保持一定的现实距离,克制内心从实际上占有它们的欲念和冲动,以一种纯然审美的、超脱世俗功利的眼光来赏玩其形式美感。

曹汉星藏石

古人通过赏玩获得视、嗅、触等感性层面的愉悦和放松,这是赏石之美的发轫之始。宋代诗人苏舜钦(字子美)说:“人生内有自得,外有所适,亦乐矣!何必高位厚禄,役人以自奉养,然后为乐?”。“自得”是指内在的舒畅、满足,“所适”则是能够提供这种满足、舒适的外部条件和环境。这种“内有自得,外有所适”的快乐,首先体现在感性的愉悦和满足上。

曹汉星藏石

再就是自然趣味的体现,这是对造化之妙趣的升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在与自然保持亲和、感应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中,很早就发现了自然美,对自然美有着独特的鉴赏力。如太湖石性坚而润,嵌空穿眼,有宛转险怪之势,它的“像”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所致。是“迥出天机”之物,不加矫饰,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巧妙,既平淡天真,又出神入化。此乃老庄“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原则。

曹汉星藏石

从石到赏石,再到石德,逐步从具体的、感官的快乐,上升到普遍的、自由的生命境界,这是一个从“眼”到“心”延续,也是赏石之美从具体到普遍、从情感到精神的飞跃。

三 、赏石之美与人生境界

宋代以后形成了赏石的系统理论,诸如“瘦皱漏透”、“顽清丑拙”等,而且“米癫拜石”更是从美学上树立了一个标准,以石的形象来代表某种理想人格和情操。如清代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

曹汉星藏石

石有宁静致远之力,人与石可以彼此感应交泰,激发邀游之趣。就如清代梁九图在《十二石斋纪略》中有说:“有客人来,见我整日摩掌抚弄奇石,若有所得,甚是奇怪。我便答道:我这石头,具备峰峦、阪塘、溪涧、瀑布、峻板、峭壁、岩堡、蹬道诸体,湖山胜概,毕在目前。我可以省却登蹑之劳,极邀游之趣,其乐就在其中啊!”

曹汉星藏石

明清美学家李渔说过一句话,可说是对赏石的绝佳概括: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活泼其心”的目的,也就是追求一种有智慧、有毅力摆脱物欲所累,达到心无所系的自由境界。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冲破了欲望束缚、心无挂碍的人生境界。

曹汉星藏石

这就是古人的赏石境界,更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既承认感性世界的美好,不错过生活、人生和世界的每个精彩的片刻,又能挣脱感官欲求的羁绊,进入悠游自在、心无所系的自由之境。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取向,是中国赏石美学传统留给当下最富启发的智慧。

曹汉星藏石

曹汉星,作曲作词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艺术是带着气味的记忆,在诗中,在舞蹈,在画里,在乐声,在影像,如果没有生命的气味,如何能动人感己呢?本公众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中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方面内容。从一个小物件或一张古画追寻着古人的足迹,用平凡的文字挖掘旧时的物事,与更多人分享这些旧事旧物所承载的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精神痕迹。期望读者可在其中品味其趣 ,并于此找到自己的友人,就如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言:“怪石为实友,名琴为和友,好书为益友,奇画为观友,法帖为范友,良砚为砺友,宝镜为明友,净几为方友,古磁为虚友,旧炉为熏友,纸帐为素友,拂尘为静友”。期待与你为友!

本文源自头条号:曹希音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怪异奇石观赏

浏览528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奇石共赏析 奇石---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