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世界大自然的造化

你相信吗?精美的石头会说话?黄河母亲的儿子——黄河奇石文化

14 03月
作者:奇石馆|分类:奇石

被忽悠50元买来的奇石,转手卖掉30万,你不信我却信了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奇石市场的高价案例当然有,不管是不是炒作,也不管你信不信,作为一件艺术品都可以高价成交,你有什么理由去质疑一方奇石就不没有高价成交?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江西鹰潭石友杨芳芳,在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看起来极为没有祥瑞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唐·李白

黄河是博大的、浑厚的、深邃的、久远的,更沉淀着不少历史陈迹。

五千年来,黄河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黄河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当中华儿女在艰难跋涉时,是那浩瀚奔腾的黄河,给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力量。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由大江大河的滋养而繁衍兴盛的,奔流不息的滔滔黄河,不但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序章中最为辉煌的彩陶文化,同时也造就了黄河文明中的另一个分支——黄河石文化。

一. 黄河,造就了灵动艳丽的黄河奇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从昆仑山支脉巴颜喀喇山出发,一路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塞北江南宁夏,再经内蒙河套地区进入陕山峡谷,后经中原大地呼啸着奔向山东半岛,历经数千公里最终汇入渤海。

在黄河的发源地,在那一片琼楼玉宇的神圣地域,黄河之水像一片片溶化的玉,像一串串滚动的珠,从冰雪覆盖中显露出俊俏的风采。而到了甘肃刘家峡一带,百川归拢、万水汇聚,黄河一反平静宽容之态,显露出狰狞之相,汪洋恣肆,如千军万马一样,裏着泥沙向大海扑去。

黄河从远古至今,在奔腾流淌的千万年岁月中,大量群山峻岭、千沟百壑的石块被河水纳入其中。这些不同地域、不同石质的石头,被咆哮的九曲黄河长时间的冲击、剥蚀、磨炼,和河水不断的搬运、冲刷,形成大量色彩斑斓、形态生动的图案,以及寓意深刻、引人入胜的造型。这些具有特别图案和特殊造型的石头,形成了被称为黄河奇石的石文化艺术。


二. 黄河石源远流长的历史

早在一万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石头,用石头制作各种工具,帮助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自那时起,人类就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石头的作用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在历史上,黄河流域是多种文化的发源地。黄河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还产生了很多天然的物质,更馈赠给人类大自然的艺术瑰宝——黄河奇石。

早在秦汉唐时期,黄河石己经被人们作为观赏品收藏、欣赏。不仅常常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官邸庭院中,更是被文人墨客们收集、陈列和把玩,并且常出现在诗词中。到了宋代,黄河石以其浓郁的意境、鲜明的特征,更加被人们追捧,黄河石文化渐成气候。

来到近代,黄河石的鉴赏、收藏己成为一种文化,对于一些色彩艳丽、气势雄伟、造型奇特的黄河石更是一石难求,是人们争相寻集的佳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艺术文化就有了更大的追求和探究,黄河石文化也就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三. 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黄河母亲,不仅孕套滋养着人类,还用她那如神工巨匠一般的双手塑造了这样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奇石,赐于人类这大自然的艺术佳宝。用那一块块神奇的石头,向人们诉说着远古而来的秘密和不为人知的艰辛。

这正是——天琢人觅石艺奇,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柏参观过一个黄河奇石艺术展览,其中有不少的精品真是叫人击掌叫绝。

在展览上,不知哪位独具慧眼的追石者,收集了一块名为《枫叶》的石头。只见这块长约十厘米,宽约六厘米的偏平石上一片枫叶栩栩如生,树叶轮廓分明、纹路清晰,看它哪里是块石头,分明就是一片枫树叶子。

你们见过石头上的“佛祖”吗?记得在一个喜爱奇石的朋友家里,我见过一块让人匪夷所思的黄河奇石,这可真是“奇”石啊!只见这块形似佛祖的石头两耳垂肩、细眉圆眼、双唇微闭,不仅双腿盘坐,居然还身披袈裟;整个活灵活现,实有一种深得佛法、超凡出世的庄严之感。

这些各种各样的黄河奇石,真是东鳞西爪、秀美多姿;无论是像龙腾虎跃之造型,还是如苍松细柳之形象,都是珠贝相辉、妙趣横生,使人目不暇接、张口结舌,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玄幻的童话世界,一个黄河造就的童话世界。

眼前的黄河,她依旧奔流不息,在中华大地上滚滚流淌,在广阔流域的九个省区里留下了无数的黄河石。这些精美独特的黄河奇石讲述着黄河母亲的故事,这便是黄河石文化的本源,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四. 各色各异、不同区域的黄河石

黄河石是由河水冲刷而成的卵石,黄河流域覆盖数千公里,因而各个不同流域产生的黄河奇石在具有共性的情况下,也存在各自的不同差异。

因各地山石的岩质不同,所含矿物质的不同,自然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类型丰富、种类繁多的黄河奇石。

在众多种类的黄河石中,兰州和洛阳的黄河石区域性突出,石中精品颇多,是黄河石中的佼佼者。

A. 兰州黄河石

在琳琅满目的黄河石中,兰州黄河奇石算得上是独树一帜。

我教您捡漏 一捡一个准

这是来今日头条的第三篇文章,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十分喜欢这个平台,让我们共同进步。文章的题目起的有点大,您先别恼,我不是说大话,也许我说的捡漏和您理解的不完全一样,具体是什么?您往下看。 我们先聊聊传统意义的捡漏,其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

黄河兰州段,地处黄河中上游。在这里,黄河接纳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和河等支流,有纳百川、容千流之势,形成了长达数百里的黄河兰州段。

兰州是中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自古以来就出奇石。兰州黄河石,质硬色美、形纹俱佳;石以画画为主,质地细腻、端庄古朴,多为玉质性的石质。

据《云林石谱》记载:“兰州黄河水产石,有绝大者,致采可喜,间于群石中得真玉,璞外有黄络,又有如物像里青者极温润,可试金。”

兰州黄河石,大者如鼓,重量可达数十公斤,更有大者以吨计;小者如拳,质地坚硬,画面浑然天成,色彩美、意境更美。

黄河从上游古老的山脉中,搬运来很多材质不同、成分有别的岩石。这些不同种类的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及动植物化石,经过千万年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不断地冲刷、磨炼,在兰州地段停下了脚步。这些个石块被河水冲去了棱角,变成了椭圆状的鹅卵石;被研磨成了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黄河奇石——“兰州石”。

B. 洛阳黄河石

洛阳,地处中原大地河南。黄河流淌到河南境内时,又汇集了洛阳河、伊河、汝河等支流。

洛阳黄河石历史源远流长,收集、观赏奇石己有近千年的历史,是黄一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石最大的特点是三多,类多、色多、形多;从图案、色彩、形状三方面看,洛阳石生动大方、层次分明。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洛阳黄河石色彩对比强烈,姿态形象生动,层次意境分明。

洛阳石不但品种多、石质好、图案色泽反差大,以极具气势而著称,而且奇石中不少充满诗情画意。图案中有很多的日月星辰、宇宙万象,从这一块块奇石的名字中便可以完全感受的到它是那么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日薄西山”、“旭日东升”、“一弯新月”和“日月经天”、“日月同辉”、“星罗棋布”等等。

地域的不同,使不同地方的黄河石具有各自的特征,如青海石雄浑悲凉,宁夏滩石细腻灵动,内蒙石砂质结晶而成白云岩,自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五. 黄河石的艺术特征

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一路流来落差极大,从青藏高原始发到山东渤海入海,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造就了美丽的黄河石,孕育了黄河石文化的诞生。

黄河奇石的艺术特征,是由色、韵、质、形四大方面组的。

色,色彩多为素雅、凝重和古朴,色彩天然形成,对比层次分明;韵,韵在意境中,寓意要寓神、寓趣、寓情;质,石质坚硬、光亮,质感温润如玉;形,石形完美,自然造就,图案清晰,条明纹顺。

色、韵、质、形俱全,精美完整,就是一块精品黄河石的四要素。

黄河奇石的石纹、图案,形成丰富自然的画面,大致分有山水、人物、动植物、文字符号、自然风光等多种。可以说,含盖了江山湖海、花鸟鱼虫、龙凤虎豹、梅兰竹菊、佛道圣贤、书法艺术等各种想象不到的图案意境都出现在黄河奇石中。真的是块块惟妙惟肖,各个栩栩如生;实在是妙趣横生、生动又抽象。


结语

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

——在黄河的神韵中。黄河,对炎黄子孙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力』在哪里?

——在黄河的波涛里。黄河,多像把闪闪发光的利剑。在民族的苦难中,在血与火的映衬下,中华民族用整个身心铸造了它。与其说,黄河里荡漾着一个雄浑的灵魂;不如说,那是一个民族力量的化身。

那么,黄河的『质』在哪里?

黄河是与中华民族维系在一起的,黄河是与民族的素质融为一体的。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它积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然,也沉淀着不少的历史陈迹——就如“黄河石”。

黄河,多像远征的千军万马,又多像一支悲状的歌曲;而黄河石,便似呼啸、歌唱后的结晶,如玉、似珠,默默记载着一切,供给世人阅读、品味。

黄河,像一条纤绳;黄河石,就似纤绳上结节;我们的祖辈,背起这纤绳,握紧绳结,拉着这古老的生命之舟,一步商周,一步秦汉,一步唐宋,一步元明清,“拉”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崭新中国。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书法及文史知识等方面。请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源自头条号:寒柏陇卧子如有侵权请联系说明

奇石欣赏之沙漠漆小把件

奇石欣赏之沙漠漆小把件 这枚沙漠漆颜色较正,呈蚕蛹状,长7厘米,正好握于手中,沙漠漆石上面有一些圈点,可抚握把玩。

浏览451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2020第三届中国观赏石网络博览会评选金奖奇石活动正式启动 被忽悠50元买来的奇石,转手卖掉30万,你不信我却信了